俞小英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個人素養
俞小英
素養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綜合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學校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嘗試:結合學校中心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進取意識;結合班級制度文化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移情能力;結合家庭親子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與人溝通。
綜合實踐活動;制度;文化;個人素養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們關注的重點都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藝術才能的培養上,忽視了對孩子性格、公民素養等方面的引導,導致很多孩子缺乏責任意識、以自我為中心,影響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明白,學生不應該只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應該是具備健全人格的完整個體。通過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成為全面發展的個體。
學校中心活動是學校一個學期甚至一學年所有德育工作開展的核心,在學校里有著良好的宣傳氛圍。結合學校的中心活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無疑可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在種植活動中培養責任意識。
學校開設了“開心農場”,每年春秋季,學校都會組織、開展種植活動。在活動啟動儀式上教師發給學生們一些東西,有時是蔬菜種子,有時是綠色植物,然后讓學生去種植,并觀察植物的生長規律,在種植中體驗活動的樂趣。學生對這樣的活動十分感興趣,會時不時地去觀察這些植物,甚至在排隊上課的時候還不忘去看看種植的小苗。這時候開展合理的教育活動,可以讓種植活動的本意——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真正落到實處。在一次草莓種植活動中,我們開展了“第一顆草莓給誰吃”的教育活動,試圖通過這個活動激發學生的班級主人翁意識。而在鳳仙花種植活動中,我們將鳳仙花的種子分配給每個人,開展種植競賽。學生們自覺地準備材料,商討計策,力求將自己的鳳仙花照顧得最好。
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也因為這份喜愛,學生付出了十分的恒心,十二分的耐心,這些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2.在社團活動中培養進取意識。
社團是學校活動的一個重要基地,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而學生的興趣所在往往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重要契機。
學校發布通知召開社團、社長會議,班里幾個學生作為代表去了。開完會后,小汪同學找到我:“老師,社團要進行展示了,最好做個PPT。PPT可以讓我來做嗎?”哈哈,居然有人主動請纓了,我心里自是樂個不停。自從十分鐘隊會上有同學用了PPT之后,學生們對制作PPT很感興趣,有機會都想試一試。試試也好,學生可以鍛煉能力,我的任務也減輕了,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到社團展示的時候,小汪果然呈現出了精美的PPT,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自己的社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或者說與眾不同的地方。對于一雙充滿教育智慧的眼睛來說,我們應該賦予這與眾不同的地方以特殊的教育意蘊,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班級制度文化是學生行為的重要導向,影響著班級的氛圍,影響著學生個體的成長。
1.在崗位制度中體會服務意識。
學校在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實施了“人人崗位責任制”這一班級管理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申報不同的崗位,然后開始崗位實踐。
每到下雨天,我班教室門口就會變得又是泥又是水,不堪入目,于是我設置了一個專門管理雨傘的崗位。每次下雨,負責這個崗位的小鈕就會將同學們的雨傘有序地放進桶里,這樣一來門口整齊了不少。但是一開始,小鈕總是不大記得,經常需要我的提醒。新學期的第一天又是個雨天,小鈕到校比較晚,等他到時,地上又被馬虎的同學放了幾把雨傘。只見他把自己的雨傘小心地靠在了墻角,然后就往教室里走。正好我站在門口,他一抬頭看見我,沒等我開口,他馬上說:“老師,等我把書包放好就來整理雨傘啊。”
一項活動的設立、開展,如果能持之以恒,就會收獲一種習慣,而習慣的背后或許就是在目的之外收獲的良好品質。
2.在管理制度中增強移情意識。
我在班級中一直倡導學生自主管理,每個學期初競選班干部,一個學期一輪,盡量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在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意外事件,而這些事件是學生生活的一種調劑,也是對他們品行的一種錘煉。
有天下課后,一個學生來報告,說小凌把小涵弄哭了。小涵是大家推選的班長,與大家相處得很好,大家都很信任他,小凌怎么會跟她鬧矛盾,還弄到哭這種程度呢。一會兒,我就看見小凌被兩個同學給“押”了過來,小涵則被另外兩個學生小心翼翼地“扶”了過來。小涵一臉的傷心,小凌則一臉的忐忑。原來,兩人帶著幾個同學利用課間一起練習十分鐘隊會的內容,小涵覺得已經很熟練了,想休息,而負責的小凌則覺得大家還不夠熟練,需要多練幾遍。幾人又一起練習了好幾遍,小凌還是不夠滿意,小涵覺得很委屈,于是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于是,我就問小涵:“你覺得小凌為什么要練那么多遍?”不待他回答,我又轉過臉來問小凌:“你覺得小凌哭得有道理嗎?”出乎意料的,冷靜下來之后,他們兩個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考慮了,一個說:“他是為了我們能夠有最好的表現。”另一個說:“是我的要求太過分了。”經歷了這次矛盾,兩人更加形影不離了。
豐富多彩的班級生活,有助于學生之間彼此了解,互相幫助,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在自主管理活動中,學生們提高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家庭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家庭親子活動對學生個人素養的發展也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在傳統節日中學會感恩。
中國人熱衷過節,每到節日,鋪天蓋地都是節日宣傳。在全社會共同渲染的濃烈節日氛圍下,學生的素養培養也變得水到渠成。
每年,我在班級都會借助母親節等節日開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動,像“感恩從承擔責任開始”“感恩從分享開始”“我為媽媽做朵花”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受到了家長的好評,也漸漸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并被他們堅持下來。
2.在親子互動中培養溝通能力。
總是有家長抱怨孩子不服管教,而很多孩子又跟我抱怨家長武斷專制。這無疑凸顯出當下親子之間存在的溝通不暢問題。
我曾以親子辯論賽的形式舉行過一次家長會,消息一公布,家長、學生都沸騰了。學生很糾結:我要不要把心里話說出來呢?不說,有些不甘心;說了,回家會不會被爸媽揍啊?家長很擔憂:不知道這幫小孩子會拿什么來說我們?萬一說不過他們怎么辦啊!于是紛紛要求老師打探、透露一些對方的情況。在遭到拒絕后,雙方都開始站在對方的角度猜想對方會講些什么,進而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親子辯論賽讓父母與孩子彼此學會給對方一個陳述自己觀點的機會,讓溝通更加有效。
為什么目的相同的一家人會紛爭不斷,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缺少合適的表達方法。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平等說話的機會,也是在教會孩子一種溝通的技巧。
素養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綜合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素養培養的重要基地,理當為更多學校和班級所借鑒,從而發揮其特有的教育效果,培養出適應新時代挑戰的合格小公民。
G456
A
1005-6009(2016)58-0038-02
俞小英,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