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從“高大上”走向“真善美”
——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禮儀教育
李建華
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細化,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途徑。而如何將禮儀教育提升到真善美的高度,讓學生的身心真正在禮儀教育中受益,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禮儀教育的認識要涵蓋“尊重”與“人”的雙重概念;在禮儀教育的環境創設方面著重向有溫度、被尊重的環境發展;在禮儀教育的活動設計方面要突出活動的創新;在禮儀教育目標上落實到“真”。唯此,才能促進學生向著“真善美”發展,從而達到禮儀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育嘗試;禮儀教育;真善美
2014年,江蘇省文明委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省開展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意見》和《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范》,強調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禮四儀”,以此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強化自身的文明禮儀素養。“八禮”主要包括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四儀”指入學儀式(7歲)、成長儀式(10歲)、青春儀式(14歲)、成人儀式(18歲)。
加強對中小學的禮儀教育已經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如何把如此高大上的頂層設計要求變成真善美的基層行動追求,這是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并要用行動來回答的問題。筆者以為,在中小學,禮儀教育是對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再細化,是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落實,是接地氣、固元氣、立正氣的舉措。蓮花實驗學校在基于學校、基于學生實際的情況下,在禮儀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果。
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是2013年9月由三所學校整合而成,地處南京城郊結合部。1800名學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到80%,來自于19個省市,我校也因此被外界稱為 “農民工子女學校”。學生身上在明顯具備樸素、善良、守紀、吃苦、懂愛、勤儉等優點的同時,“短板”也十分突出,普遍存在“三弱三缺”的現象,即閱讀能力弱、英語學科弱、數學學科弱,自信心缺乏、見識缺少、家庭教育缺失。“三弱三缺”反應在學生身上常常表現為抬不起頭,挺不直腰,講不出話。如何適切地對他們進行禮儀教育,我們從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四個方面進行SWOT分析,最后,我們確定把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作為禮儀教育的切入點,把他們身上的不足點作為禮儀教育的機會點。從真善美中來到真善美中去,最終達成禮儀教育踐于行,著于心。
教育的行為決定于教育的認識,認識不同,教育的行為自然就不同,因此,對禮儀的認識和理解非常重要。東漢許慎在 《說文解字》中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禮,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它不是隨意地進行的,而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簡而言之,禮儀=尊重+儀式。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開篇中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簡而言之,禮=和易+近人。
從東西文化對禮儀的理解中,我們找到學校禮儀教育的DNA:尊重+人,就是讓生命學會對生命的尊重,既包括尊重他人,也包括尊重自己。在禮儀教育中必須要突出人,突出學生立場。禮儀教育不是簡單的、單向的對學生提出的清規戒律,而是體驗的、雙向的行為互動,最終讓學校能成為 “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學校首先要對學生有禮儀,然后才能要求學生有禮儀;要讓學生在教育中首先感到存在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悅感,然后才能讓他們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乃至尊重他所處的環境。在學校,我們倡導學生向教師問好,也倡導教師向學生問好。記得一次在校門口我看到一個低著頭走路的學生,我用了多聲的“早上好”才讓他抬起頭來,才換來一聲弱弱的 “校長好”。一個不被尊重的生命,何談對他們進行禮儀教育呢?禮儀是一種尊重,禮儀是一種文化,禮儀是一種自覺,禮儀是一種自信,禮儀更是一種自強。
何為 “化”?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感化、磁化,禮儀教育是創造一種“禮儀的場”來“磁化”學生,感覺不到存在但又無時無刻不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的學生,他們身上很多美好的東西或被相對剝奪或被厚厚塵封,他們生命中需要的一些元素沒有得到及時的呵護和打開。教育需要做的是拂去蒙在他們心上的塵垢,喚醒他們的潛能。我校一位英語老師對我說:“我們的孩子不是笨,而是慢。”他們顯得稍微慢了一些、遲了一些,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就是不正常的。
我們極力為學生創設有溫度、被尊重的環境。兩年中,學校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園林校園、南京市數字校園、南京市智慧校園,而且制定了學校SIS(形象識別)手冊。我們充分征求學生意見,為學生制作了帶有“蓮花”標記的校服和校徽。學生戴上校徽,穿上印有“蓮花”圖案的校服,這就是一種學校文化的禮儀場。學校外墻上沒有粘貼一幅標語、沒有懸掛一塊獎牌,但是我們的禮儀教育卻隱含在兩百多個哈佛家訓的故事里,我校的禮儀教育就是讀故事,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學校的圖書館是按照南京先鋒書店的模式建設,是全南京學校里最好的圖書館,我們試圖用一種自由、自然、自發的氛圍來 “禮儀”學生。試想一下,為什么有的人在國內隨地吐痰,到新加坡就不吐痰了呢?除了新加坡的嚴刑峻法外,我覺得更是環境的影響。美的環境是對人的尊重,被尊重的感覺可以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學校教室里沒有特殊位置,作業記錄本中增設了“學生心情晴雨表”,不責罵學生也慢慢為所有教師接受。我們學校48個洗手間都擺放了手紙,這在其他學校是非常少見的,那么是不是其他學校都沒有能力做到呢?其實這里涉及教育管理者的理念問題,涉及對學生是信任還是懷疑的問題,可能一些人認為公用的手紙放在那里,學生會不珍惜,會亂拿亂用。雖然對于我們這樣一所80%的學生都是農民工子弟的學校來說,我也曾有過遲疑,但是經過實踐,我們發現,只要你給予學生一定的信任,他們也一定會給你回報。信任也是一種尊重,信任換來的是學生的彬彬有禮。除了洗手間里準備手紙之外,我們的餐廳還有“一米線”,在經過了最初的不適應后,學生們現在已經適應了這個 “一米線”,在餐廳里能夠做到有序遵守,其實這就是禮儀的教育。以后學生進入到社會也會發現,機場有一米線,銀行有一米線,那么我們要讓他們在學校中就養成這些禮儀習慣。
學校工作周而復始,像農民種莊稼那樣,到什么節氣做什么事情。但是要把相同的活動做出不同,就需要推陳出新。我們在禮儀教育的活動設計上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第一個是尊重學生,第二個是儀式感要強,第三個是要引起學生內心的變化。每一次的活動都是為學生內心貯存陽光,讓他們在換季的冬天不感覺到寒冷。從建校始,我們就把禮儀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我們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校園文化、青春期教育、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融入儀式感教育,各項活動中以序列化的儀式過程來達成 “文明優雅的舉止”,以儀式教育來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形成了 “無痕、有品、致信”的校園文化特色。
在三年的辦學中,我們不僅關注學校常規活動中的禮儀教育,如校門外早上問好儀式、上下課儀式、升國旗儀式、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烈士陵園等活動儀式,還注重專題活動中的禮儀教育,如開學典禮、運動會、青春儀式、畢業典禮、新年晚會,對學生成長、品德修養、素養進行提升,引導學生在溝通、合作、理想價值觀中發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超越,使儀式教育幫助學生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了增加儀式感,我們確定了幾個重要的日子,如8月30日的開學典禮、10月25日的運動會、12月31日的迎新活動、5月7日的青春儀式、6月6日的畢業典禮,確定的時間本身就增加了儀式感,三年中雷打不動。雷打不動的還有100米的紅地毯,每學年至少用三次,初一新生的入學儀式、初二學生的青春儀式、初三學生的畢業典禮,學生和家長將作為 VIP(學校最重要的人)一起走上紅地毯。通過這種儀式,既教育了學生,也影響了學生家長。為了確保家長的出席,我們把儀式的細節做到極致,以學校名義制作了形式精美、語言溫馨的請假條,向家長單位請假。我們可以想象,家長拿著我們的請假條去請假時是自信的,單位領導看到這樣的假條時內心是感動的。
儀式感的元素在不知不覺中傳遞著真善美的能量,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他們的家長,乃至更多的人。每一年的畢業典禮,每一個學生都將收到一本書作為畢業禮物,每一本書都是我精心挑選并親手簽名。2014年的畢業典禮,一位來賓告訴我這樣一個細節,他發現每一位家長的皮鞋都是亮亮的。每逢這樣的活動,作為校長,我也是將皮鞋擦得亮亮的,正裝參加,因為校長也是禮儀教育中一個閃亮的符號。
在這些教育活動中,我們突出了儀式的莊重、成長的再現、感恩的深化、征程的延續和情感的承載。我們力求做到“四感”,第一是要有真實感,有溫度、有沖擊力;第二是要有美感,要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對美的追求,對美的眷戀;第三是有通感,能調動學生運用所有感官來體驗;第四是要有時代感,用最新鮮的營養去滋養學生,像清晨的露珠兒一樣新鮮靈動。
我們的辦學愿景是“教師如蓮,學生如花”。我們對“學生如花”的詮釋是,學生要有活潑大方的膽識、文明優雅的舉止、才學兼備的能力、勤奮寬容的品質。為此,我們在禮儀教育的目標上追求一個“真”字。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就是個意思。
在“八禮四儀”的教育中,我們除了按要求張貼各種宣傳海報外,還組織學生在地鐵口、影劇院、餐廳、紅綠燈口等真實的場景中來體驗“八禮”之標準,并由學生自導自演拍攝了一組“八禮”的標準照張貼在校園的醒目位置。為了提升禮儀教育的質量和品位,提升學生的眼界和格局,我們通過禮儀校本課程,把準空姐、外事工作者、著名作家等請進課堂。
五月份的青春月,六月份的畢業季,系列活動隨之展開,環境場景也隨之呈現。我們在網站開通了“祝福青春”“祝福母校”等活動,讓學校成為學生們表達情懷的棲息地。胡宇婷留言道:“青春儀式那天,我和爸爸牽著手走著紅地毯,步入禮堂。我是第一次走紅地毯,我想爸爸也是,我們的心情都非常的激動,但是爸爸拉著我的手,一直沒有放下。充滿活力的開場舞渲染了整個禮堂的氣氛,校長說的那句‘青春是用來揮灑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使我明白,長大了,就有責任了。”每一年的畢業典禮,所有師生都被感動得淚眼婆娑。2016年畢業典禮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和家長向學校告別,在音樂聲中,我作為其中的一員,和每一個學生打招呼道別,和每一位家長握手致謝,在彼此的“謝謝”聲中,我們完成了三年的學業,完成了真善美的輪回。2015屆余亞南在“2015祝福母校”上的留言道:“當我們走過三年后,便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三年真短’這句話。三年,我們在蓮花播灑過汗水,也為不如意的事流過淚水;我們在蓮花一起拼搏過,奮斗過。一起攜手并肩走完了屬于我們的三年,感謝蓮花記載了我們的三年。”
總之,堅守以人為核心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能看得見分數,想得起童年,記得起恩師,憶得起母校。在校時,留下的是熱愛;離開時,留下的是眷念。如果每一個學生都能懷揣真善美,將來他們也就一定高大上。
G423
A
1005-6009(2016)58-0048-03
李建華,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南京,210004)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