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富
專家訪談
新農民培養,職業教育大有作為
馬建富
首先,我想從宏觀層面來談一談為什么進行此次調研。
其一,眾所周知,我國正進入“四化同步”(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新時期,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轉型是否成功,農業產業結構能否優化,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農民實現了自身的華麗轉身,現代農業的發展才會有根本的保障。
其二,“農民荒”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外出務工成為轉移農民工、新市民,農民兼業化、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趨勢日趨明顯,“農民荒”現象愈演愈烈,“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為現實而緊迫的重大問題。就在人們驚呼“民工荒”“用工荒”并且尚難找到根本性解決策略之際,在人們積極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之時,“農民荒”危機卻悄然出現了。毫無疑問,“農民荒”與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但是,如果我們對此問題作深層思考就會發現,“農民荒”與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那么,如何在“民工荒”產生的同時,解決新型城鎮化以及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的“農民荒”問題呢?廣大學者有一個大致相同的認識: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培育多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紆解“農民荒”危機的關鍵。也就是說,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作為新的生產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從業者,是穩定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的必由之路,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支撐,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力量。
其三,進入21世紀,我國連續頒發的十多個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三農”發展一方面有著“強大推動力”“持續牽引力”“巨大帶動力”“強勁驅動力”和“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和“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因此,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就指出,要適時調整農業技術進步路線,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在同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由此不難看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當然,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層面的問題,需要各個渠道協同開展工作。職業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具有人才培養的優勢,也能夠起到獨特的作用。
另外,2014年農業部決定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范圍,試點縣由100個增加到300個;我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由3個增加到13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比較全面地了解江蘇省留守農民及其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現狀,探尋促進新型職業農民人力資本積累與提升的有效措施,我們課題組一行13人,于201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江蘇的蘇南(蘇州、無錫)、蘇中(南通、泰州)、蘇北(宿遷、淮安)等地,先后考察職業學校、社區教育中心等16所(個),召開由各級教育局領導、職業院校校長、社區教育中心主任、農民等參加的座談會9個,參加人數98人。與此同時,為了更加客觀、科學地反映江蘇各地開展留守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現狀,了解農民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需求,課題組專門設計了兩套問卷:一是“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調查(農民問卷)”,調查農民學員1070人;“農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調查(管理者問卷)”,調查管理者286人。
本次調研,一是通過對江蘇農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的調查,有助于對江蘇農民人力資本的“得”與“失”、“存量”與“增量”等做出基本判斷,探尋導致農民人力資本缺失的原因。二是促使人們進一步厘清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職業教育培訓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促進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培訓支持體系的構建與創新。這有利于促進農民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提升。三是有助于探尋更具典型性以及可推廣、可復制的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與經驗。四是通過實證考察,對職業教育培訓支持體系的建設提出建議,有助于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種新的參考視角。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需要政府、涉農企業、職業院校及有關培訓機構協同進行,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職業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任務和職責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職業教育必須主動調整自身定位,積極拓展功能。毫無疑問,農村職業教育應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人才。當前農村職業學校一方面開設涉農專業,為第一產業培養所需要的種植、養殖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根據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培養二、三產業人才。由于輕農思想以及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服務第一產業的專業不夠景氣等原因,農村職校大多還沒有能夠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村職業學校必須主動、積極調整自己的辦學定位,以前瞻性的思維,積極運籌開設服務現代農業的專業,以適應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對家庭農場主、骨干農民、農業合作社負責人以及多種類型專業作業團隊領頭人的需要。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土地加速流轉后規模農業的出現,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將愈加強烈,農村職業學校必須審時度勢,積極拓展服務功能,為現代農業發展培養人才。
二是必須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需要,開展有效的職業教育培訓。要為現代農業發展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職業學校就必須研究農民的需求,也就是說,要研究現代農業發展到底需要怎樣的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有怎樣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職業技能結構,農民最希望獲得哪些內容的培訓,他們最歡迎怎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如何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適時開展有關培訓,等等。值得關注的是,農村職業學校一方面要和農業部門等協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需求的預測,包括需求的數量、類型等等;另一方面要依據不同職業農民的崗位特點進行職業分析,從而設計出科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案。
三是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提升培訓效能。目前,江蘇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出現了多種模式,如太倉的“W+雙向雙行”教育成長型模式、江陰“農業工人培育”產業依托型模式、昆山巴城“幸福方舟”活動促進型模式、揚州郭村“基地+農戶”項目推動型模式、南京固城“園區+公司+農戶”園區帶動型模式、儀征“塔尖人才引領”能人示范型模式等,這些模式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有益參考。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根據各地現代農業發展特點、職業教育發展基礎、校企合作情況等,進行新型職業農民辦學模式的改造與創新,特別是要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積極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新生代職業農民培育。也就是根據新生代農民的現實情況和特點,開發和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如網絡課堂、微課等,以及手機客戶端如微信、飛信、短信等,將現實課堂和虛擬課堂銜接整合;要打造基于現代網絡通信技術的空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平臺,利用村村建立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優勢,組織實施“遠教培訓富民工程”,實現遠程教育、科技培訓和信息咨詢一體化,降低農民教育培訓成本。
首先,必須明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要精準定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和來源。什么樣的人是新型職業農民現實的培養培訓的對象?哪些人又是新型職業農民潛在的培育對象和來源?這些都必須明確。我認為,就留守農民而言,盡管其整體素質不夠高,但其中不乏一些有一定知識基礎,特別是有一定前瞻性和“眼界”的農業種田能手和生產經營承包大戶。將這一群體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象幾乎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會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吸引更多外流輕農傾向群體轉而積極投身于職業農民的行列。另一類很重要的培育對象是新生代農民。新生代農民是解決我國未來“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然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遇到的主要困惑和尷尬是,這些青年人雖然大多數生長在農村,但對農業生產不熟悉、沒興趣,大多數無意成為新一代職業農民。另外,由于城鄉差距的縮小、區域發展不平衡性的改觀以及人們就業觀念和發展理念的更新,回流農民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這些返鄉農民工也是可能的、潛在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對象。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群體,就是大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這是人們寄予很高期望的未來職業農民群體。可以推測,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特別是涉農專業大學生將成為新生代農民的重要來源。大學生是潛在的培育對象,只要國家相關政策體系完善,這一群體的人才將會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來源。
其次,必須遵循農民意愿和依據產業發展需求,實行分類分型培育。根據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農業生產經營發展趨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應從產前、產中、產后及整個產業鏈契合關系的視角考慮。我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應包括:一是農業生產經營型人才,主要包括農企老板、農業合作社社長、家庭農場主等;二是專業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種、養殖能手;三是社會服務型人才,主要包括諸如農村信息員、農民經紀人、農機手、植保員、販銷大戶等。
再次,必須根據農民特點,選擇和提供適宜的培訓內容與方式。一方面培訓內容必須符合農民需要。農民參加培訓的目的決定著其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根據課題組問卷調查以及座談會了解到的情況,現代農民對職業教育培訓內容的需求特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一是必須設置多種專業以供選擇,滿足農民從事種植、養殖各業及向其他行業轉移的需求;二是必須增加投入少、見效快、收益高的項目技術培訓;三是必須對農民培訓內容分層次,并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分類指導;四是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科學育苗、合理施肥和適時治蟲等。另外,茶葉栽培、水草種植、螃蟹飼養、蔬菜栽培、大棚搭建與維護等都是現階段農民喜聞樂見的培訓題材。另一方面,培訓組織形式要方便農民。要改變目前的一些不合理規定,如規定一些職業培訓項目必須到市、區一級進行培訓、考核,這些做法給農民帶來了諸多不便。所以對農民的培訓要盡可能做到培訓進村。調研顯示,在培訓方式和農民喜歡的授課者中,現場教學者(占45.7%)、農業專家(占48.13%)和農民骨干(占33.83%)最受農民歡迎。有培訓者提出開設“四合一”課堂,就是整合課堂教學、生產實踐指導、科研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四種教學手段共同為同一門課程的教學服務。與此同時,要重視發揮現代媒介在農民培訓中的作用,網上學習正受到農民越來越多的推崇。
另外,培訓時間要契合農業生產特點。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農民一般只有在農閑的時候才有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而且每次培訓的時間不宜太長。
最后,必須強化正規職業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職責。在“新四化”背景下,有關職業院校應對自身定位尤其是功能發揮與拓展進行研討與反思。作為正規的職業院校,其辦學條件無論是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政府投入等,較之社區教育中心優勢明顯,但為什么其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作用的發揮沒有得到廣泛認可,難以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教育機構呢?課題組的調查顯示,社區教育中心起步較晚,無論是師資隊伍還是教學設施等條件都不盡理想,但卻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辦學機構。原因何在?一句話,就是社區教育中心辦學更“接地氣”,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安排等更加符合農民的學習特點與規律,更能滿足農民對教學內容的需要。職業院校應該開展真正立足區域、服務區域發展的應用型教育。在未來,一方面要將職業教育培訓作為職業院校發展的重要一翼;另一方面,要根據區域第一產業發展需求與特點,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自身的重要職責,特別是要擔當起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重任。農村是廣闊的天地,現代農業前景美好,職業院校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中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
G717【文獻標志碼】C
1005-6009(2016)29-0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