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曼麗 ,徐發秀
(1.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2.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 434000)
?
教育生態化理念觀照下的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
彭曼麗1,徐發秀2
(1.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2.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 434000)
摘要:民辦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是踐行教育生態化理念的必然要求。以教育生態化理念觀照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要求統籌民辦高等教育內部各要素,實現教育結構生態化;民辦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實現教育環境生態化;遵循教育與市場規律,實現發展目標生態化。
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生態化;理念
民辦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正確的辦學理念是民辦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用教育生態化理念指導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是實現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教育生態化理念與民辦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
所謂教育生態化,就是借助生態學原理和復雜性科學的基本規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使教育的發展跟自然和社會的發展相協調,建立一種育人為本而又自然、和諧、開放的新型教育發展模式,實現教育系統的動態平衡過程[1]。
教育生態化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其本質在于把教育視為一個由各種教育因子組成的復雜網絡系統,考察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構與關系及教育系統與外部各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關注教育動態協調發展的過程。它具有辯證性、整體性、開放性、聯系性等思維特征。它要求教育內部結構、教育外部發展環境、教育發展目標等各方面實現生態化發展。
教育生態化理念是科技發展對人類思維方式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為內容的“舊三論”和以耗散結構論、協同論和突變論為內容的“新三論”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這些科學理論的興起促使人們超越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系統思維、非線性思維、模糊思維等興起。在本世紀初,有學者借用生態學的概念,把這些具有生態學特征的思維方式統稱為生態化思維方式。生態化思維方式主張把事物看成一個變化的動態的過程,考察事物之間的關系,考慮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可測因素,追求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發展[2]。生態化思維方式以自然、社會與人為思維對象,實現思維方式在辯證思維基礎上向有機、動態、和諧、開放、非線性思維發展,生態化思維方式較之于唯物辯證法,它既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基本特征,又反映了科學技術給人類思維方式帶來的新變化,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在生態文明時代的具體表現形式[3]。生態化思維方式要求我們用生態化理念來考察包括民辦高等教育在內的一切社會現象。
教育生態化理念要求用生態化思維方式考察民辦高等教育系統與公辦高等教育系統、其它各類教育系統乃至社會系統各子系統的有機關聯,把握民辦高等教育內部生態結構、與外部環境的耦合性、協調性及其發展趨勢。
2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生態化缺失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雖然有長足發展,但仍存在內部結構不合理、內外發展環境不相適、教育目標與人才培養質量堪憂等問題,不符合生態化發展理念。
2.1民辦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結構不合理
民辦高等教育系統是由各教育因子組成的一個復雜網絡系統,它不斷地與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系統發生聯系,只有內部系統實現動態平衡發展,才能實現與外部各系統的信息、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當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包括學科結構單一、辦學層次偏低、地區分布不平衡、辦學規模不足。
從學科結構看,基于社會需求與專業開設成本考慮,民辦高校在專業選擇上大都偏重于成本較低的文科以及應用型專業。從公布的2014年全國民辦大學100強名單來看,這些學校的辦學類型均為應用型。據了解,幾乎所有民辦高校都開設有外語、會計、計算機、經濟管理、旅游等專業。對于辦學成本較高的專業,由于資金短缺和師資的稀缺,民辦高校一般都有心無力。這影響到民辦高等教育的整體競爭力。

從辦學層次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偏低。2006年,全國共有民辦普通高校275所,其中本科27所,占9.8%,專科248所,占90.2%[4]。2011年我國共有普通民辦高校386所,其中本科院校79所,占2.05%,專科院校307所,占91.95%。截止2014年7月29日,我國共有普通民辦高校444所,其中本科院校占124所,占27.9%,專科320所,占72.1%。可見近年來民辦高校數量增多,辦學層次提升,這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多以及對人才層次要求的提高。但總體而言,民辦高等教育的辦學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
從地域分布看,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重視程度各異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據統計,我國2014年有15所以上民辦高校的省市有廣東、山東、江蘇、上海、福建、遼寧、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陜西、河北、重慶、四川、河南16省市。這些省市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屬于中部地區,四川、陜西屬于西部地區,其它都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廣東最多,有36所。可見,民辦教育區域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
從發展規模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整體發展規模呈小幅持續擴張趨勢,但仍需進一步擴大。全國民辦高校2010年350所,2011年386所,2012年,403所,2013年,424所,2014年444所。2012年,國內民辦高校數量占到普通高校總數的約30%,民辦高等教育在校生約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約22%①*①數據來源:2007-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list.html.。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既是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結構在教育領域的反映,也是公辦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的表現。教育界普遍認為民辦高等教育整體規模還有擴大的要求。潘懋元教授甚至預測到2020年民辦高等學校及學生將達到高等教育總數的2/3左右[5]。
2.2民辦高等教育內外發展環境不適
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與社會系統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的過程。它從社會系統輸入物質、信息和能量,包括各種教學設備、物資、資金、教師、管理者、學生、制度等,向社會輸出承載知識、價值觀念、文化、情感與技能的人才,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又必將為民辦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持續不斷地提供所需物質、信息和能量,推動民辦高等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協同發展。但目前民辦高等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處于一種生態失衡狀態,阻礙了民辦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這種生態失衡主要是因為影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各生態因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法律制度、資金和管理是決定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最關鍵的生態因子。法律制度保障民辦高等教育的社會地位、生存空間、運行模式等,資金為民辦高等教育提供物質保障,管理是提高民辦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在法律制度建設方面體現為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先后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民辦學校的成立、管理、撤消及社會地位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但仍不能適應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現有法律存在過于籠統抽象、操作性不強或者條文限制性過多等問題。如對民辦高校的性質定位就過于籠統。《民辦教育促進法》第9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具備法人條件。”我國現行《民法通則》將我國法人按照活動性質分為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分為國家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團法人和捐獻法人。因此,民辦高校應兼具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兩種性質。對此,應當從法律上進行準確定位,明確權利和義務。再如對于民辦高校是否允許營利的問題,規定過多。無可非議,教育需保持其公益性,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但當辦學有盈余時,出資人有權取得合理回報。《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出資人取得合理回報的規定限制過多,嚴重挫傷了民辦高校舉辦者的積極性。資金來源不足一直是制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據了解,民辦高等教育的資金大多是靠出資人原始投資經辦學積累而取得,近年來有少量國家投入、社會捐贈加入,但份額極小,學費是民辦高校最主要的經費來源。在管理方面也存在漏洞。從國家到各省、市、自治區,幾乎沒有專門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只有個別省如陜西、江西等6省、市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多數省、市將管理民辦教育職能分散于政府管理部門各相應處室中,如教育廳法規處、高教處、財務審計處等都有權對民辦高校進行監督管理。負責審批的不負責管理,負責管理的沒有審批權,部門眾多、標準不一,存在著誰都管、誰又都不管的管理無序現象。
外部環境的不完善直接導致民辦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失調。這突出體現在內部管理體制不完善、教師隊伍不穩定、民辦高等教育的社會地位不高。在內部管理體制上,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民辦學校應當設立學校理事會、董事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決策機構。”但實際上投資者以資本所有者的身份往往取得絕對控制權,使董事會或其它決策機構形同虛設,甚至有些學校實行家族化管理,導致不懂教育規律的人管教育的現象。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社會系統輸入能量不足阻礙了師資隊伍建設,如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任務普遍比公辦高校教師繁重、民辦高校教師更難申報科研課題,更難評定職稱、沒有機會向國家黨政機關橫向流動,這些因素直接導致民辦高校教學科研隊伍不穩定。師資力量是決定學校辦學質量的核心,如此惡性循環,民辦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很難有質的突破。在社會地位上,雖然法律已明確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享有同等社會地位,但實際上民辦高校在招生錄取、政府政策支持、資源使用、信貸支持、稅收上繳、教師社會地位、學生就業機會等方面處于明顯劣勢。
2.3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功利化
教育生態化理念要求教育既實現個人的發展,又促進社會前進,從而使教育本身也得到發展。但民辦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結構的失衡及它與外部環境的失調,導致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偏離生態化的正常目標,具有功利化傾向。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目標的功利化體現在學校發展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兩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民辦高校面臨的形勢比公辦高校更嚴峻。如何在競爭中保全自己并獲得更大的社會利益,是各民辦高校思考的首要問題。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秉承“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大的收益”的辦學理念,把學校教育功利化、短時效化,用極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工具理性思維考察學校發展。在收益成效上,追求經濟利益的回報,完全用企業經營理念辦學,忽視教育自身規律,片面追求辦學經濟效益。片面追求辦學規模以取得規模效益就成了必然選擇。目前,萬人民辦大學已不下20所,不斷擴大的辦學規模嚴重稀釋了原本不足的教育資源,這種外延式發展模式不利于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功利性也更突出。大多數民辦高校過度強調教育的外在價值,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被置于教學首要、突出地位,學校教育成為“升學謀職”的手段,這導致受教育者的工具化片面發展與人性的虛無。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結構失衡、內外發展不適及發展目標的偏離亟需用生態化理念為指導思考其發展路徑。
3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路徑
針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生態失衡,需要通過統籌安排,實現教育結構生態化;促進民辦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適,實現教育環境生態化;遵循規律,實現教育發展目標生態化。
3.1統籌安排,實現教育結構生態化
在學科結構上,民辦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要不斷進行市場調研,結合本地發展優勢與產業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專業。相關教育主管部門要鼓勵民辦高校在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與國際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順應現代科技發展趨勢的專業,對于開設成本高的專業,可以在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充分滿足社會與人的發展需求。
在辦學層次上,政府鼓勵民辦高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對于能夠升格的學校要積極支持發展,促進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的不斷提升,實現一部分高校從應用型大學向綜合型大學的轉型升級,形成職業專科、本科、研究生辦學層次齊全、相對合理的層次結構。
在區域發展戰略上,對民辦高等教育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當地政府與教育部門應依托當地資源,引導當地向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較好的區域學習,促進東中西部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教育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
在發展規模上,在始終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當調整辦學規模,使民辦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與公辦高等教育規模保持動態平衡,使民辦、公辦高等教育公平競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3.2促進民辦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適,實現教育環境生態化
一是加大政府扶持與政策支持力度。在我國社會捐款氛圍不濃的情況下,加大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扶持與獎勵,可以補充民辦高等教育一部分經費來源。政府可以通過對民辦高校進行評估,達到一定水平的高校,對其以獎勵的形式進行財政支持。同時對民辦高校學生進行資助、健全民辦高校教師福利保障機制、健全民辦高校科研支助政策、從體制上打破民辦高校教師向黨政機關合理流動的限制等措施,提高民辦高校師生的社會地位,促進民辦高等教育進一步規范發展。另外,在政策層面,一定要保持政策連續性,減少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風險。
二是加強法制建設。適時修訂現有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明確民辦高校的性質,規定民辦高校的權利與義務,對民辦高校辦學的合理回報進行規范,增強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三是加強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的監管與引導。理順當前的管理體制,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級專門的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處,明確職權,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準入、運行與退出嚴格把關。當民辦高校正常發展時,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派遣督導員、定期考核等方式加強監管與引導。對于確因資金困難或其它不可預測的原因而導致學校倒閉的,政府應對其進行轉改或接管,保證每一個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失。
3.3遵循規律,實現教育發展目標生態化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目標生態化要求同時遵循教育與市場規律。教育規律的出發點在人,謀求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市場規律的出發點在效益,謀求用最小的消耗獲得最佳教育效果,取得最佳社會效益。因此,在學校發展目標上應強調發展的持續性、協調性與整體性。要求不斷捕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適時調整自身發展規模與方向,始終堅持以質取勝,使民辦高等教育既能適應社會進步需要,又能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發展需要,還要保持自身的良性運行狀態。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既要考慮市場需要的技能培養,又要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始終關注學生發展特點與思想動態,隨時掌握學生興趣與發展意愿,制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實現人人成才的目標。
綜上所述,教育生態化理念要求始終保持民辦高等教育系統內部、民辦高等教育系統與公辦高等教育系統、社會系統各級各類子系統的動態平衡,民辦高等教育相關部門、學校只有準確認識并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態位,根據社會需要與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適時調整自己的內部結構,不斷創新,才能實現生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福揚,邱躍華.生態化理念與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4-18.
[2] 劉紅玉,彭福揚.論生態化技術創新的人本倫理思想[J].哲學研究,2006(8):104-106.
[3] 彭曼麗,彭福揚.生態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唯物史觀詮釋[J].哲學研究,2014(4):35-38.
[4] 盧彩晨,鎢大光.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回顧與前瞻[J].教育發展研究,2007(3):1-9.
[5] 潘懋元,林莉.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前瞻[J].民辦教育研究,2005(4):1-4.
(責任校對謝宜辰)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2-0096-04
作者簡介:彭曼麗(1977- ),女,湖南益陽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課題(14C0420)
收稿日期:20150908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