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主持人:陳士才
“學導課堂”結構重建
本期專題主持人:陳士才
主持人語
課堂結構,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空及先后順序上所設計的呈現(xiàn)方式及活動程序。當前的數(shù)學課改風起云涌,有關課堂結構改革的實驗也是林林總總。這些課改的模式各不相同,然而指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基于兒童的發(fā)展,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從“學”的角度改進“教”,以期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但在諸多課改模式的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教師放手讓學生先學,先學之后的課應該怎樣設計?課堂結構有何變化?重建之后的課堂結構對師生發(fā)展有何價值?物質(zhì)的結構決定物質(zhì)的性質(zhì),同樣,課堂的結構也必將影響課堂的效率。傳統(tǒng)的課堂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難以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當下一些試圖進行變革的課堂,也未能從結構的層面打破和重塑。如果沒有從理性的高度認識課堂結構改變的真義,就不可能主動打破原有的課堂結構,進行更深刻、更徹底的變革。
十多年來,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始終不渝地圍繞“預學”這個細微且有爭議的點深度挖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煉形成了如今的“學導課堂”。本期專題約請參加“學導課堂”實驗的一線教師、校長以及相關專家,從不同角度闡釋各自的實踐與思考,期盼引發(fā)大家對課堂結構重建的思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