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悅來中學 張曉慧
運用差異性教學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悅來中學 張曉慧
學生思維與學習的不同,家庭內外獲得教育資源與學習經驗的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造成即使同處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授課,成績都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學生個體的差異。采用差異性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養。
初中語文 差異性 教學策略
新課程更加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必須承認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想方設法發展學生的個性。在班級授課制這一特點的模式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差異化教學理念,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所謂差異教學,就是承認學生的差異,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探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對知識和技能基礎不同的學生實行的分層次的教學。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了解學生思維與學習的優勢及不足;了解社會經濟地位和家庭因素如何影響孩子在校的表現,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在家庭內和家庭外獲得教育資源及學習經驗;我們明白性別和文化背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偏好起作用;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準備、學習風格、動機、興趣、學習態度以及信心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實行差異性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養。
學生的差異性具體操作上可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學生的成績,這是最基本的依據。第二,學生的潛力,這是一個重要的依據。根據這個依據可以將基礎較差但潛力較好的學生拔高一個層次來分,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學生的學習態度,一般來說,基礎相對較差且又缺乏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的學生都應該分在較低的層次,以便對其進行幫助與監督。
這種差異性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首先設立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布置預習作業時,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為A、B、C 三個不同等級;A級優秀生,B級中級中等生,C級差生,相應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基本任務(C級):生字詞、作者及背景知識。這部分知識,主要通過學生自學或查閱資科來解決,字詞是所有學生都要做的,作者及背景知識一般要求C級學生完成。總體把握(B級)——閱讀歸納概括:復述文章大體內容;歸納文章主題;擬內容提綱或寫作思路;劃分段落歸納各部分內容。局部揣摩(B級)——語文品味(閱讀欣賞詞句):分析文中精美、準確、生動形家的用詞和語句的作用或表達效果;探討疑難語句或含義精深的語句的含義;分析結構句 (過渡句、中心句、總結句、總括句等)的表達作用 ;分析修辭句的表達效果或作用 ;分析某種表達方式的作用 ;分析文章中某一寫作手法的作用等。B級任務,C級學生至少完成一個任務;A、B級學生至少完成兩個任務。
創造性閱讀(A 級)——閱讀反思與評價,鼓勵學生力爭得出個人關于文本的獨到理解;參考其他資科,對文章主題提出自自己的新解;對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進行評價;對作者的情感觀點進行評價;對文章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對作者寫作得失進行評價;就文章的某一細節進行評價,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或閱讀文章后的收獲、啟示;對文章進行改寫或續寫等。A級任務,C級學生力爭完成一個任務,B級學生至少完成一個,A級學生至少完成兩個。老師將預習任務分級之后,要求學生每篇文章均按照板塊進行預習。學生在預習時。完成每一個板塊的具體任務時,便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自選角度,自擬問題進行研讀,這樣便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預習自主權;同時,組內的三個不同層次學生,又會各自選擇不同的任務,一方面,讓每一個學生研讀的任務不至于過多過重。相應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另一方面,學生在完成個人學案之后,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實施差異性教學的中心環節課堂授課。教師要根據學生層次的劃分把握好授課的起點,處理好知識的銜接過程,減少教學的坡度;教學過程要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讓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保證教學目標的落實。在教學過稱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要因人而異,體現差異性的教學原則。我在教學中采用小組討論法時,根據學生的差異特點合理的優化了合作學習小姐,采用差異組合式學習方式,有效的照顧不同層次學主,使其能夠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不僅能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促進每位學生的能力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取長補短,完成學習任務。
課后練習的布置,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準備三套作業。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當天新授的內容必需鞏固的知識。一套是思考題,每日一題,給班上閱讀能力強的學主做,帶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班上成績差的學生準備的基礎題,多數是課內的閱讀題,檢測課文最基礎的內容。因為每套題目的量都不大,學生是選擇性的做,所以并沒有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知識本是一種積累,一個學期下來,做思考題的同學可以做到60道左右,見多識廣,思維自然也開闊了。長期積累下來,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受益,成績自然就提高了。
青質教育是依據人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以尊重學生主體,注重開發人的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進課裎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針對學生的能力差異,制定不同的富有個性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通過主動參與語文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個性能力都能夠得到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