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中學 王 莉
從審美角度看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策略
江蘇省宜興中學 王 莉
古詩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從審美角度來教學古詩文,挖掘古詩文中的內在美、意蘊美和情感美,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大有裨益,也利于提升學生文學鑒賞水平。
審美意識 審美興趣 審美感受 古詩文
海德格爾說過:“詩是藝術的本質。”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的文學長河中,詩歌曾經燦如繁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升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可見,如何從審美的高度,從育人的層次來使學生走近詩歌,接受詩歌的洗禮,修煉身心,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如何引導學生來品味詩歌的形式美、情境美和思想美呢?筆者常在詩歌教學中采用以下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
常言道:“美是詩的本質。”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它既包含了一定的文學因素,更蘊藏了一定的美學因素,比如自然美、藝術美和人格美等。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要創造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走近經典,并設身入境,在詩歌的美境中修煉一顆審美之心。
詩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是詩的本質定位。大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資源和用之不竭的文明,這就為古典詩詞的創作提供了豐富而多樣的素材。例如,王維的名作之一《山居秋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讀之甚至不需分析,眼前就能出現詩一般的生活化境,一幅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油然展然在讀者面前,讀之便能欣賞到幽美明凈的自然美。這些詩句雖只有簡單的物象構成,但極具代表性和畫面感,似淡實腴,詩和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它表達了詩人對政通人和之理想世界的內在追求。自然之美,在詩人頗具美學思想的處理下,一下子勾起了讀者的審美意識,自然而然的引起了讀者的情感共鳴,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情意和美的意識。
文章不是無情物,古詩更是“有情人”,古典詩詞的思想內涵是雋永豐富的。有很多詩歌都有其內在的美,他們或寄情山水(孟浩然《過故人莊》),或思鄉念親(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還有的表達詩人一種建功立業的渴望(陸游《書憤》)等等,不管是哪一類詩歌,都是詩人自然感情的流露。真實的才是美的,因為它充滿了人性之美和人格之尊。教師要努力將這些美通過一定方式展現出來,定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觸發學生的審美意向。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古代詩詞的語言非常凝煉,簡潔,思想高度集中,尤其是形式美是其它任何體裁的文學所不具備的,有時一詞和一句,就能描摹出事物的本質特征。近觀其字,就是要靜下心來品味其字的意境,將字詞之物象還原成自然之美,并用心去思考其所代表的美意,詩人對詞的選取可謂煞費苦心,所以才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之佳話。聆聽其音,它要求讀者真正通過感官的聯通,聽到字里行間的聲音,從而讓詩詞真正還原成為一幅立體的畫卷,把自然美、人文美和思想美呈現出來。
例如,蘇軾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個短語創設了很好的意境,值得讀者仔細玩味。“亂石穿空”是從形態維度寫的,值得用眼去看;而“驚濤拍岸”是從聲音的維度來描述的,需讀者去聆聽,同時,“卷起千堆雪”則是寫顏色。如果就看的角度來分,“亂石穿空”則是仰視,“驚濤拍岸”是俯視。這些描寫讓人身臨其境,激發了人的多種感官,讓讀者不由地進入對詩詞意象美的體悟之中。
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就要學會欣賞,尤其是對古詩詞教學來說,教會學生學會欣賞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古典詩詞的語言美在準確傳神,美在言簡意豐,無論是觀其形,還是聽其音,都有一種近距離的在場感。教師可以根據詩詞的特點,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比較辨析,并反復推敲作者用詞的傳神,從而欣賞到詩詞語言給我們帶來的音樂美和色彩美。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詩詞中,意境美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學特征之一,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正確把握古詩的意境,深入挖掘古詩的藝術價值,揭示詩詞的藝術真諦,則定能達成審美教學的目的。“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玩意象,真正帶領學生忘我地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從而領會詩歌所表露的意象和潛在的意蘊,并由此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將詩中的此景此情幻化為我情我景,達到“詩我合一”的境界,從而真正享受到詩歌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李清照的名作《一剪梅》,此詞的意象美很值得欣賞,它有很多寓意的載體,如蘭舟、雁書、錦書、西樓和花等,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載體的共同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相思、無奈和愁苦等情緒的載體。由于這些意象負載著詞作者的情思,整個詞也就是詞人情思的寄托者,所以在意象上自始至終都閃爍著詞人的情感脈動。
再如晏殊的名作《蝶戀花》,其中有關于羅幕“輕寒”與“燕子雙飛去”的細節描述,那么,這兩個細節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呢?而文中一再點出“雙飛去”有什么深刻意味呢?如果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很多觸發人情感的脈絡和紋理。因為他們間雖沒有真接聯系,但在一個滿眼哀愁,對節候很敏感的詞人眼里,燕子本身也就有了寓情而飛的思想,所以燕子才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其實與其是說燕子在飛,倒不如說是簾中人的感覺。因為他不僅感到生理上的輕寒逼近,更感受到了心理上孤獨凄清,這又進一步地反襯出主人公的孤單。因此可以說盡管表面上是客觀事物的描寫,但詞人的情感也可在此窺斑見豹。
法國美學家盧梭說過:“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教師要善于發現詩歌中的美,要將教學重心從解析上躍遷到審美上,讓學生抱著欣賞、感受、發現和愉悅的心情徜徉在詩歌里。只有讓學生縱情在詩歌里,在詩歌里放歌,獲得詩歌學習的獲得感,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詩歌鑒賞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