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淤尖實驗學校 周吉芹
以課文的核心為支點引悟全文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淤尖實驗學校 周吉芹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講過的話。其實,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應該確定一個支點;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支點,也就有了一個立足點和學習的方向。個人認為,語文教學中的“支點”其實就是一個課文的“主問題”,即核心問題。這也正是我市自今年起大力倡導并推行的“讓學引思”模式,讓學生緊扣這個核心問題走進文本,“沉浸”在課文之中,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引導去感悟文本中的語言與文字,并思考問題的解決。因此,個人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只要能讓學生抓著課文的核心和核心問題,就能達到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效果。現(xiàn)筆者就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做法:
在課文中,什么是對照之處呢?其實就是作者在課文中對同一類事情(物)的不同敘述與描寫。作者為什么會這樣去寫,為什么有不同?在剖析課文時,我們一定要認真引導學生幸福的“沉浸”與課文之中,讓他們不斷的思考中觸摸文字,感悟本質(zhì)。
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關(guān)注課文的開頭: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可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吳王非常生氣,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在課文的結(jié)尾,吳王卻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打算以此作為教學的契機。首先,我出示這兩個句子,然后,讓學生自主質(zhì)疑:“是什么原因讓吳王改變了主意呢?”就這樣,學生語文思維的火花被點燃、被激活,他們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愉快的變成了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研究者,享受著探究與分享的快樂,體驗著成功。在此之中,教師教得輕松自如,引得得法到位,學生學得“自由”、扎實,真正實現(xiàn)了“用教科書教”的宗旨。
教科書中的部分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涵比較深奧,它往往隱藏著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情感,我們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慧眼去引導學生讀、研、發(fā)現(xiàn)。
教學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時,通讀全文,整個行間字里都能讓我們每個人感覺到掃路人的工作是多么的辛苦和勞累,但在課文的第5、6節(jié)中寫道:“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在這個地方,我作了精心的提煉,確立了核心問題:天游峰的掃路人,他們的工作究竟累不累?此言一出,全班學生即刻出現(xiàn)兩大“派別”,他們各執(zhí)一詞。就在這個火候上,我又引導他們:不管你是認為累或者不累,都請你們說出用以支撐自己觀點的理由,請大家結(jié)合課文說說理由和根據(jù)在哪里?幾個活躍的孩子喊道:就“躲”在課文里。于是,我順水推舟:說得好!它們就藏在課文里。如果你們想要找出它來需要睜大你的慧眼噢!我給大家10分鐘,看你們誰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再進行辯論,好嗎?頓時學生來了勁頭,個個精神抖擻、聚精會神的進行課文的閱讀,他們在閱讀中不斷的圈圈畫畫、托腮沉思,認真的思考問題和感悟課文。在后來的課堂辯論中,學生們是越說越來勁,越說有章法,越說越精彩,真正實現(xiàn)了聽、說、讀、寫的高效糅合,學習效果非常好。
課文的詳略處,是作者精心的謀篇布局的體現(xiàn),是作者根據(jù)自己寫作需要來有意識的安排的。那么,課文作者在什么地方詳寫了,為什么?在什么地方略寫了,為什么?這就是我們需要確立的“核心”,這樣追問學生,才能促使他們?nèi)ジ形蜃髡叩乃枷雰?nèi)涵,領(lǐng)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寫了什么,怎么寫的。
例如,在執(zhí)教《鄭成功》這篇課文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寫了鄭成功的什么事跡?在寫法上又是怎樣安排的?”學生閱讀文本后回答道:“課文重點寫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和建設(shè)臺灣這兩件事。重點寫了收復臺灣,而建設(shè)臺灣則寫得比較簡略。”我在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之后,再次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安排是否合理?”學生思考后回答:“收復臺灣最能體現(xiàn)鄭成功的偉大功業(yè)。建設(shè)臺灣使鄭成功的形象更加高大,起補充說明的作用。”這樣,學生在學文的同時,既感悟到鄭成功的愛國情懷,又學到了習作方法——合理安排材料,有詳有略。
文章的核心或關(guān)鍵,常常需要我們教師對其做深刻的分析、研究和挖掘。筆者在平時備課時都是反反復復的研讀教學指導用書、課文,努力探尋作者的獨慧點、匠心之處,接著在課文中的字眼、詞眼上下功夫?qū)ふ以掝},再在這些文字的內(nèi)涵好外延上作“打磨”,這樣便于引導學生去消化和吸收。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本課的關(guān)鍵是: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來深刻感悟文中幾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我操作流程是:第一步,讓學生讀課文并在文中找出、畫出描寫林沖動作、語言的句子,結(jié)果學生找畫出:三個“一”,一橫、一退、一掃。語言: “不敢,不敢。”“請教了。”“我輸了!”“小人帶著木枷,就算是我輸了吧。”第二步,讓學生再讀課文并在文中找出、畫出描寫洪教頭動作、語言的句子,結(jié)果學生發(fā)現(xiàn):描寫洪教頭都是整段的。此刻,我引導學生:為什么課文的主角是林沖,而作者卻把大量的筆墨花在洪教頭的身上呢?是不是作者寫文章時弄顛倒了呢?同時我讓學生思考、討論,結(jié)果學生形成了共識:這樣的寫法,完全是作者故意而為之,這樣的好處是將洪教頭的特點刻畫得入木三分,比如洪教頭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粗魯狂妄。這樣寫更加烘托了林沖的特點。最后,我告訴學生這就是對比、反襯的手法。
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我在選擇“核心”問題時一定結(jié)合各個學段教學的側(cè)重點,做到心中有課標、眼中有教材、腦中有學生,這樣就能使它成為學生語文學習和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