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政
(湖北省十堰市環保局茅箭分局 湖北十堰442000)
生態鄉村建設探討
■唐政
(湖北省十堰市環保局茅箭分局 湖北十堰442000)
丹江口庫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該地區在探索研究生態鄉村建設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模式。筆者以近年所做的探索提出了生態鄉村的創建路徑和措施。
丹江口庫區生態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
要實現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就必須加快美麗生態鄉村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著力加大農村地區經濟收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統籌做好城鄉協調發展、同步發展,切實提高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實現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
十堰地處湖北省西北部,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5縣1市3區,位于鄂、渝、陜、豫4省市結合部的鄂西北山區,東經109°2 5—111°35',北緯31°25'—33°16'。境內秦嶺、巴山余脈和武當山三大山系與自西向東貫穿境的漢江和2489條大小河流,以及山大谷狹、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的地形、地貌特點,構成了十堰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它既可遏制南部酸雨北上,又可阻止北部沙塵暴南侵。境內年降水量在8 50mm左右,南北氣候兼具,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豐富,是天然的綠色生物寶庫。全市國土面積23680m2,其中耕地占國土面積的8.1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16.1萬hm2農作物耕地面積中多為旱地,水田僅占21.2%。全市總人口為34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45.4 7萬人,占70.7%。同時,十堰市也是國家重點連片扶貧地區。據2013年的統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08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3.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為32094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5226.3 4元。
通過生態修改良和保護等措施,全面營造農村“天藍、山青、水秀地凈”的優美環境,使得農村變得更美。
2.1建設“生態人居”工程,遵循“科學規劃、優美布局”的原則
一是移居搬遷。對村莊的危舊房連片拆除,對空村和居住分布零散的人群動員搬遷,盡量撤并自然村,統-規劃,建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新農村。二是改造林相。根據各村特色,釆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措施,優化美化森林景觀,在公路沿線及河道、堰庫周邊統一進行綠化林果帶景觀改造,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三是改造基礎設施。完善通村道路、通戶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網絡、便民服務等綜合性基礎設施。
2.2建設“生態環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要求,突出重點、連線成片、健全機制,著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
2.2.1整治鄉村生活污染
加快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按照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較分散、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分散處理方式處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較集中、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加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提高農村污水處理水平。新村莊建設規劃要有環境保護的內容,配套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設施。逐步推廣“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置”的城鄉統籌的垃圾處理模式,達到規模化消納農村固體廢棄物。
2.2.2整治農村畜禽污染
科學劃定禁養、限養區域,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根據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確立畜禽養殖規模。鼓勵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方式。根據水質要求和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的種類和數量,合理控制水庫、湖泊網箱養殖規模。
2.3農村工業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的生產能力、設備等。同時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推行秸稈還田,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3.1發展生態農業
在標準化的前提下,用現代和生態理念引領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稀、優、新”產品,打造"一村一品”的生態農業,培育茶葉、核桃、山羊、中藥材等地道農產品,形成具有規模和效益的生態農業專業村。
3.2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
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人文底蘊,挖掘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做到“縣市有景區、鄉鎮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打造生態旅游休閑目的地,形成“我想來、真要來、還要來”的旅游格局。
4.1培育特色文化村
編制農村特色文化村落保護規劃,制定保護政策。在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的基礎上,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培育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別要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為弘揚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基地。
4.2促進鄉村社會和諧
全面推行村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和民主選舉法制化、民主決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規范化、民主監督制度化為內容的農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機制,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1]汪彩瓊.新時期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探討[J] 《浙江農業科學》2012(8)
[2]路敏,李偉娟,沈琴.論城鄉-體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11-12.
F205[文獻碼]B
1000-405X(2016)-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