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明
(遼寧省鞍山市環境保護局千山風景名勝區分局 遼寧鞍山114000)
旅游景區全過程型環境管理策略研究
■王佳明
(遼寧省鞍山市環境保護局千山風景名勝區分局 遼寧鞍山114000)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旅游業日趨繁榮,但另一方面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導致景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致使我國旅游業進入瓶頸發展階段。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旅游者和旅游發展觀念的外部沖擊,進而導致旅游資源所在地的社會矛盾和旅游環境的惡化。因而,想要治理旅游景區環境,就必須制定系統性的改善策略,通過環保觀念、環保法制和環保技術的有機結合來強化景區環境管理。本文將對旅游景區全過程型環境管理策略進行研究分析,旨在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旅游景區全過程型傳到機制環境管理策略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景區環境矛盾日益突出,景區污染問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旅游業發展的載體是旅游景區,旅游業能否實現科學有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總所周知,旅游景區環境惡化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總體來講當前旅游景區環境惡化的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旅游景區資源原生自然的退化。景區原生自然的退化致使景區環境和景區生態產生變化,其對景區生態環境既能夠產生優化的作用,也能使得景區生態環境更為惡化。
其次,旅游景區自然環境與景區經濟利益的互相矛盾。景區自然環境和景區經濟利益間存在天然的沖突和難以協調的矛盾,一些旅游景區盡管存在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但是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力度不足,其根源在于在自然經營中,和保護環境相比經營者更為重視景區帶來的經濟收益,環境保護通常會讓位于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效益,進而導致旅游經濟環境的持續惡化。
再次,不文明的旅游行為。旅游者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對旅游自然生態的強勢沖擊是由外向內、漫長而持久的,顯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旅游生態環境的加速惡化。
景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導推動因素無疑是后兩種因素,也就是所謂的非自然社會因素,雖然旅游生態環境的原生自然變化是客觀存在的,但其變遷較慢,變化周期較長,且自然生態環境具有一定恢復和主動調節能力,因而,旅游景區自然生態環境退化和原生自然改變的關系不大。
非自然社會因素不但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還會引發旅游景區所在地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例如,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聲音污染、建筑污染、擁擠、超負荷接待、弱化的生物多樣性、居民關系改變、變化的社區意識形態、上漲的物價以及其他各種社會丑惡現象等等,這些問題能夠充分證明旅游業絕非“零污染業”,在享受景區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其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旅游景區自然生態的惡化一方面是深層和表層問題的外在呈現,另一方面在于其顯著的內在傳導聯系。
想要使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獲得改善,就必須使整體環保系統獲得改善,必須將短期技術、法制手段與長期的環境價值觀念培育相結合,摒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陳舊思想,通過科學的制度體系來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基于這種認識本文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2.1加強環保問題研究,強化法律體制建設
研究環保問題是進行環境保護的基礎,想要保護自然生態就必須先弄清楚景區中存在何種環保問題,產生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源是什么,我們應怎樣進行應對,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環境保護技術研究和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研究。當前在環保研究方面,已存在諸多的有效研究成果,但是如何科學有效的將這些研究成果予以落實是當前最大的困境,怎樣實現旅游景區經營管理同環保研究成果的相互結合已成為妨礙落實落實成果的最大瓶頸,值得我們共同深思。
法律體制是保障和推動落實研究成果的必要手段,必須加強旅游法律體制建設。
首先,完善交通、休假和環境保護法制建設。這種法律體制對旅游市場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具有引導旅游行為、調節旅游需求和掌控景區參觀人數的作用,應從整體上對景區旅游施加影響。
其次,完善同景區環保配套的法律體系。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落實與監督的持續性和公平性,再好的環保體系如果不能持續、公平的進行落實和監督,那也是一紙空文。
2.2注重旅游環保技術性措施的落地
景區環境的末端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需共同推行,盡管生態環境的末端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這并不足以抹殺其效能,況且在這兩個方面很多旅游景區尚無實際行動。末端清潔生產注重旅游經營的環保,注重環保方案在景區設計規劃中的體現,景區建設中環保材料的利用,景區建設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景區項目和景區產品的環保性,景區污染的環保治理等。而景區末端治理則強調旅游景區的環保管理,強調景區解說對旅游消費者的引導,環保指南的發放和改進,景區客流科學有效的控制,環保教育的開展,環保獎懲的落實及環保管理費用的投入等。
2.3加強國民環保觀念培育
旅游者是旅游景區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所以旅游者對旅游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旅游者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旅游景區的環境問題。引導和教育是兩條根本的塑造旅游者的途徑,在這方面,旅游經營者需要發揮充分的引導作用,提升和培育旅游者的環保觀念,社會、國家和其他環保部分也要承擔其引導和教育的職責,創造具有體現環保觀念的旅游市場,基于環保需求引導旅游者和企業進行環保經營和環保生產。
總之,旅游業的發展決不能以犧牲景區生態環境為代價,需在保護景區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旅游資源開發,通過全過程型的環境管理手段保護景區生態環境。
[1]張杰,楊寶榮,王鸝,呂敘杰,丁樹文.廬山旅游景區環境保護淺析 [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12).
[2]連玉鑾.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教育實證研究--以四川省為例 [J].旅游論壇.2011 (05).
[3]陳春福,陳江,邱彭華,羅艷菊,林波.旅游者對景區環境影響及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海南省A級旅游景區為例 [J].嘉應學院學報.2010(05).
U695.1+4[文獻碼]B
1000-405X(2016)-2-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