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興 曾程文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六大隊 江西南昌330038)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方法探討
■劉建興 曾程文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六大隊 江西南昌330038)
本文以浙江省某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為例,簡要闡述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的目標、工作底圖制作、權屬調查的方法及數據庫的建設。
土地所有權工作底圖制作權屬調查數據入庫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從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這項工作涉及廣大農村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為加快部署工作,繼國土資源部聯合財政部、農業部下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60號)文件后,全國相繼展開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受某區國土資源局委托對該區范圍內約580平方公里進行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1)利用歷年國土數據成果,結合最新的影像,對集體土地的位置、權屬、界線、面積等狀況進行調查,確權至集體經濟組織并登記發證。
(2)對調查登記成果資料整理歸檔,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發證數據庫。
3.1航空攝影與正射影像圖制作
采用航測遙感無人機對全區按1:2000進行航攝,像控點直接在原有地形圖上量取,地形圖上不能量取或不滿足要求的采用RTK布測,再利用Inpho的自動空三和正射影像制作模塊,輔以地形圖上直接量取和實地補測的像控點,進行空中三角測量和平差,生成1980西安坐標系的正射影像圖。
3.2原有資料整理上圖
提取歷年來1:500地籍圖上的國有與集體使用權界線,歷年農轉用、供地、征地、國有土地登記發證的界線,二次調查成果或地形圖上提取國有公路、河流、水庫、堤壩的界線,已發證農用地的界線等權屬界線套合到正射影像圖上,將各種權屬界線配置不同的圖例,形成權屬調查的工作底圖。
4.1宣傳發動
在工作開展前,區政府組織召開動員大會,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的意義、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各鄉鎮采取動員會、座談會、張貼標語、利用報紙、廣電、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重要性,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加到工作中來,能給工作的開展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內業預處理
4.2.1地籍區及子區劃分
按照《宗地代碼編制規則(試行)》要求,為便于管理,鄉鎮按行政界線劃分地籍區。再村界劃分地籍子區。地籍區和地籍子區的劃分應無縫銜接,不重、不漏。盡量沿用原有界線和代碼。
4.2.2宗地劃分
(1)同一所有者的集體土地被鐵路、公路、河流等線狀國有土地或其他集體土地分割的,原則上應分別劃分宗地。對線狀地物狹窄、圖上難以準確反映其實地狀況的,也可不單獨分宗,但要在調查時注明,并相應扣除其面積。
(2)對飛地必須單獨劃宗。
(3)一宗地有多個權利人且相互界線無法劃清的,單獨劃宗,稱共有宗。
(4)對有爭議的土地,不劃入任何宗地,待爭議處理后,再劃入相關宗地或單獨劃宗。
4.2.3宗地預編號
按《宗地代碼編制規則(試行)》要求進行,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按縣(區)—地籍區—地籍子區—土地權屬類型—宗地號五級19位層次碼編碼。
4.3外業調查
4.3.1室內預指界
首先對本村行政界線進行圖上確認,對圖上無法確認處先在底圖上標出需要實地指界確認。境界確定后再對本村范圍內的集體體土地界線進行預指界,農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之間的權屬界線,讓指界人復核,若指界人對征地、供地、農轉用等國有土地范圍界線有異議的,調查員應查找并出示雙方邊界協議的正式文件或者國有土地使用者辦理的相關文件;集體土地與集體土地之間有土地權屬界線,應雙方權利人共同確認,若無異議,可直接采用預標界作為調查界線,否則需進行實地調查指界。內業預指界雙方確認無誤時,要在底圖上標注國有和集體土地所有權性質代碼,即G(國有)、X(鄉集體)、C(村集體),以清楚反映宗地的所有權性質。
4.3.2室外指界
室內無法確認界線的宗地必須權屬雙方共同到現場指界。并遵循以下原則:
(1)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更新調查、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和農村集體農用地所有權登記發證時確認的權屬線,至今未變化的,不再重新調查、指界和簽字。
(2)經雙方現場認定的界線,需雙方指界人在權屬調查表上簽字蓋章。
(3)農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之間的權屬界線,雙方有邊界協議或正式文件或國有土地使用者已辦理土地登記手續的,可直接引用其成果,不再調查、指界。
(4)因依法征收、土地開發整理等引起權屬界線變化的,應直接引用征地、調整土地的法定文件、圖件,不再辦理指界、簽字手續。
(5)農民集體土地與有使用者的國有土地權屬界線,由該集體土地的指界人和國有土地使用者共同指界簽字蓋章。
(6)農民集體土地與沒有明確使用者的國有土地權屬界線,由該集體土地指界人指界、簽字、蓋章,根據有關法規和實地調查結果予以確認。
(7)土地權屬界線有爭議,經現場調解未達成協議的,先確定沒有爭議的權屬界,退后一定范圍將爭議部分單獨劃出,并在權屬調查表上注明雙方爭議原因、范圍和面積。
(8)如一方缺席指界,其界址根據土地權屬來源材料,結合另一方指定結果確定;如雙方缺席指界,其界址根據土地權屬來源材料,結合實地現狀界址確定。將確定結果及違約缺席指界通知書送達違約缺席者。如有異議,在收到調查結果之日起7日內提出重新劃界申請,逾期不申請,視同對確定的界線無異議。
4.3.3界址點編號與測量
外碼以宗地為單元,從宗地西北角起始,按順時針方向從J1開始遞增編號;內碼為調查區域唯一編號。非本村宗有多個孔(內環)狀宗地時,應先填寫外環界址線上的界址點,再填寫孔(內環)界址線上的界址點。
界址點原則上在正射影像上直接圖解獲取坐標成果;若遇特殊情況必須利用RTK或全站儀進行實測,并計算宗地面積,在土地登記簿和所有權證書備注欄中標注面積精度說明。
4.4內業整理
(1)填寫權屬調查表。權屬調查表必須用國家統一的表格以宗地為單位填寫,并對經雙方認定的權屬界,由雙方指界人在調查表上簽字、蓋章。
(2)面積量算。宗地面積采用橢球面積并用宗地邊界線拐點坐標計算。一個宗地中含有非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時(包含國有土地、飛入地、零星宗地),在計算本宗面積時應予扣除。面積單位用公頃,小數點保留兩位。
(3)地籍圖編制。鄉鎮地籍圖以1:1萬一1:5萬比例尺編制成掛圖。各村地籍圖按范圍大小編制成權屬圖,內容要素包含宗地、界址點、界址線、宗地編號、所有者名稱,行政界線、圖名、編制單位名稱、圖例等要素。
(4)宗地圖編制。村本級和飛入的集體土地分別制作宗地圖。內容要素包括所有者名稱、土地座落、界址點及編號、界址線、宗地編號及面積、圖廓線、面積單位、指北針符號、宗地圖比例尺、制圖單位名稱、調查日期、調查員姓名、審核日期、審核員姓名及鄰宗信息等。
(5)表格匯總。按要求統計填寫權屬情況一覽表、飛入地情況一覽表、飛出地情況一覽表、宗地面積統計表。并以權屬主體為單位匯總訂裝。
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數據建庫采用基于ArcGis9.3平臺的建庫方式,整體思路是在Cass7.0中對數據進行分層,將建庫所需的信息提取出來,利用ArcGis9.3中生成圖形數據并賦所需屬性;完成后,將數據轉換成符合《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數據庫標準》的格式,在數據庫表結構和數據庫提交格式上均滿足標準。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涉及全國所有農村集體土地,時間緊、范圍廣、任務重,確權方法應各地實際環境與要求各不相同。筆者僅以自己生產實踐中的確權方法進行探討,實踐證明此方法技術方法先進,步驟清晰緊湊,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套成熟可靠的確權方法。
[1] 《浙江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發證工作規則》 (浙土資發 [2012]4號).
[2]楊先緒。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方法的探討。《城市勘測》2012年12月第6期.
[3]麥俊義。淺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年8月第8期.
P217[文獻碼]B
1000-405X(2016)-2-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