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廷
(遼寧省第三地質大隊 遼寧朝陽122000)
遼寧省北票市二道溝-平房礦區金礦成礦條件及找礦方向
■劉玉廷
(遼寧省第三地質大隊 遼寧朝陽122000)
本文通過對遼寧省北票市二道溝-平房礦區的成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時代的研究,總結了該區金礦的成礦規律,并對該區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
北票市二道溝-平房礦區金礦礦體成因找礦
遼寧省北票市二道溝—平房礦區金礦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中朝準地臺,內蒙地軸,建平臺拱、寶國老斷凸西段南緣。區域廣泛發育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溝變質巖系,北距赤峰~開原大斷裂17km,南距承德~北票深斷裂14km,北西向盤錦~敖漢大斷裂通過礦區中部,不但控制著區域內燕山期的火山活動及巖漿巖侵入,同時也控制著本區的成礦作用,是本區的主要控礦構造。
1.1地層
礦區內主要出露第四系和中生代義縣組火山巖系地層。第四系分布于山前坡地及寬緩溝谷中,主要巖性為粘土、含巖碎塊粘土、砂和礫石。中生代義縣組火山巖位于礦區的火山巖分布在樓上~大杖子至東對面溝~榛柴溝一帶,總體上呈北西向菱形出露,北西向延伸至圖外,西側片麻巖,二長花崗巖呈斷層接觸,南側與斑狀花崗巖呈斷層接觸,東側和于家營子巖體呈侵入接觸。
1.2大地構造
礦區的斷裂構造大體可分為受區域斷裂控制的次級斷裂形跡和受火機構控制的派生的斷裂及構造形跡。本區火山巖西側與片麻巖、二長花崗呈斷層接觸,盆地南部與斑狀花崗巖呈斷層接觸,東側和于家營子石英二長巖呈侵入接觸,據此認定二道溝火山盆地為斷陷盆地,斷陷中心在北西向雞冠山、來毛溝構造之間,樓上東西向構造以北地段,下陷幅度大,盆地在早侏羅世形成,經中上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多次火山噴發,巖漿侵入和地下爆破活動形成現有狀態。
1.3區域巖漿巖
二道溝采區的巖漿活動強烈,多期次多種類型的侵入體廣泛分布于火山巖盆地的南、東、西側,其中以斑狀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斑狀花崗閃長巖和石英二長巖分布最廣,其它多為巖株狀、脈狀小型侵入體。平房采區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花崗閃長巖。侵入于太古宙變質雜巖中,屬于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產物,占據礦區四分之一空間,分布于礦區南東部。巖石呈淺灰色—淺紅色,礦物粒度為中粒—中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區內脈巖較發育,基性脈巖有煌斑巖,中性脈巖有閃長玢巖,酸性脈巖有花崗巖、正長細晶巖及石英脈。
1.4區域變質巖
區內出露的變質巖為太古宙變質雜巖,是一套中基性火山巖的變質巖系,也是本區的結晶基底巖石,集中分布在金廠溝梁金礦及馬車溝,西對面溝一帶及平房采區的中部和北部。是金廠溝梁金礦、平房金礦的主要容礦巖石。主要巖性為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其次為斜長角閃巖、磁鐵石英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呈灰綠色,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片麻理總體走向為北東,傾向北西。
2.1二道溝采區
該采區內主要分布6條礦體,礦體編號分別為Ⅰ號、Ⅱ號、Ⅲ號、Ⅴ-1號、Ⅹ-1號和M-1號礦體。Ⅰ號脈位于二道溝采區中東部,地表出露長度260m,礦脈走向320°傾向北東;Ⅱ號脈位于北西向來毛溝構造和東西向的二道溝構造的交匯部位,受東西向構造控制,產于火山巖中;Ⅲ號脈位于Ⅰ號與Ⅴ-1號脈之間,距Ⅴ-1脈北東250m,地表出露長度630m,礦脈走向320°傾向北東;Ⅴ-1號脈位于礦區內雞冠山構造與來毛溝斷裂之間,地表脈長1600m,礦脈走向320°向北東傾;Ⅹ-1號脈位于劃界礦區西北部邊緣距Ⅴ-1號脈向北約300m,出露標高600-635m,地表出露長度約330m,礦脈走向東西向北傾;M-1號礦體,為盲礦體,在Ⅰ號礦脈深部附近,礦體長594米,礦脈走向320°傾向北東。礦體真厚度0.20-1.53 m,平均水平厚0.45m,變化系數為35%。
2.2平房采區
該采區內主要分布3條礦體,礦體編號分別為6-3、6-4及6-2號。其中6-3號礦體規模相對較大,為平房采區內主要礦體。6-3號礦區內含金蝕變帶長1736m,并延至區外。礦體走向310°~326°,傾向SW,傾角65°~80°。礦石類型為綠泥石化、硅化蝕變巖;6-4號礦體位于6-3號礦體底板下側,為隱伏礦體。礦體產狀與6-3號礦體一致。礦體分為四個部分,礦體厚度0.18m~2.35m,平均厚度1.40m,厚度變化系數為50.34%。礦體賦存標高為96~-230 m,賦存深度278~604 m,空間上呈扁豆狀及透鏡狀;6-2號礦體位于6-3號礦體頂板上部,為隱伏礦體。礦體產狀與6-3號礦體基本一致。礦體分為五個塊段,控制礦體最大深度543 m,最低標高為-170m。礦體厚度0.40m~5.34m,平均厚度1.80 m,變化系數為109.38%,賦存標高為310~-193 m,空間上呈透鏡狀。
2.3金礦物特征
礦石中回收主要目的礦物為金礦物,金礦物以自然金形式存在,因此巖礦鑒定工作以自然金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考查自然金的產出特征、形態特征、嵌布狀態及嵌布粒度等。自然金在礦石中分布極不均勻,自然金主要以粒狀、長條粒狀、不規則粒狀充填在黃鐵礦的裂隙中,其次以圓粒狀,長條狀、麥粒狀包裹在黃鐵礦中,極少量的自然金嵌布在黃鐵礦與脈石礦物的粒間及嵌布在脈石礦物中,在其它礦物中未見有自然金產出。
綜上所述,在遼寧省北票市二道溝-平房礦區千余km2的范圍內,金礦床(點)和礦化點相對比較集中,礦床類型較多,與其廣泛出露的含金變質巖建造、斷裂及Au-Cu系列花崗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斷裂發育的區段為金礦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存貯空間。因此,找礦重點應放在燕山晚期巖漿巖與火山巖系地層的內外接觸帶及其附近。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對遼寧省北票市二道溝-平房礦區在空間、時間、物質作用上分析了區域內金礦成礦原因,并通過對于其成礦帶的礦物質的分布規律及礦體特征,從而大致的提出了關于金礦分布的猜想,并得出找礦方向的結論。
[1]孫龍泊,高金義.遼寧省北票市二道溝金礦礦床成因探討 [J].中國科技博覽,2013,第19期:265-266.
[2]程培起,高永釗,石林,等.火山-侵入巖型熱液金礦床-二道溝金礦床的成礦模式 [J].西部探礦工程, 2015,第6期:178-181.
[3]王鵬,董國臣, 許衛東,等.遼西北票二道溝金礦的礦化特點及其意義 [J].地質與勘探,2013,03期:429-436.
P612[文獻碼]B
1000-405X(2016)-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