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領貴李正明
(1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 青海西寧810028;2青海賽什塘銅業有限責任公司 青海西寧810003)
青海省銅峪溝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淺析
■李領貴1李正明2
(1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 青海西寧810028;2青海賽什塘銅業有限責任公司 青海西寧810003)
本文論述銅峪溝銅礦床成礦背景和礦床地質特征,闡明在構造格局下,受二疊系地層的控制,礦體多產于巖層的過渡部位。又因礦體在走向、傾向及與圍巖同步褶曲,推斷認為礦體在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
銅峪溝銅礦床成礦地質背景雁列式展布
位于青海省興海縣境內銅峪溝銅礦區,行政區劃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管轄。銅峪溝銅礦床位于賽什塘—日龍溝亞礦帶中段,該礦區北端到水塔拉腦、南面至曲什安河北岸,向西至雜額木龍溝腦、向東至賽什塘牧場,呈北西—南東向展布。
本區域位于柴達木地塊及東昆侖俯沖增生體帶東端的構造—地層體南段,與呈“弧”型展布的晚古生代末裂陷槽褶皺相拼接[2][4][5]。
區域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下元古界苦海群(Pt1k),二疊系(P),三疊系上統鄂拉山組(T3e),第三系(R)和第四系(Q)。
下元古界苦海群由角閃巖相的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以及眼球狀混合巖組成。
二疊系以下、上統時代地層為主,出露面積約占礦區總區域的三分之二。其中下二疊統(P1)地層以細碎屑巖、泥質巖和碳酸鹽巖及中上部夾有火山巖的沉積建造組成。上二疊統(P2)由細碎屑巖、火山碎屑巖及碳酸鹽巖組成。與上覆的上三疊統(T3)和下伏的下二疊統為斷層接觸。
三疊系上統鄂拉山組由碎屑巖、碳酸鹽巖和火山巖組成。與下部上二疊統間為斷層接觸。
第三系由紫紅、磚紅色厚層狀砂礫巖、砂巖和砂質泥巖組成的斷陷湖相沉積,呈近東—西向展布。不整合覆于下二疊統及苦海群之上。
第四系由腐植土及沖積、洪積、坡積層和黃土組成。
2.1礦區地質
礦區以下二疊統中上部地層為主,第四系在山坡和溝谷中出露。下二疊統中上部出露地層按巖性組合、沉積旋回特征可分為3個巖性組4個巖性段和9個巖性亞段且各組、段、亞段間為連續沉積、整合接觸[4][5],其巖性特征如下。
第四系出露于山坡和溝谷中的,為殘坡積層黃土、腐植土和沖積砂礫層。
2.2構造
礦區構造最顯著屬銅峪溝短軸背斜,西翼受尼琴一銅峪斷裂帶破壞,東翼向東較寬緩,南翼單斜總體呈南傾趨勢,受到一系列低序次褶皺和撓曲的破壞,北翼不明顯。
2.3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位于水塔拉腦附近和森琴科龍洼至扎火兒溝腦一帶及賽什塘附近,以中—中酸性巖為主,酸性巖次之的侵入巖占主導地位;多以巖株、巖墻及巖脈產出。
2.4礦體地質特征
本礦區礦體均產于下二疊統中上部,賦礦層位為:P1d1-1~P 1b3-3。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形態產出,與地層產狀一致。礦體整體向南傾(160°-170°),傾角15°-25°,沿走向延伸800m。礦體厚度中等偏薄,最小0.39m,最大19.51m。礦石銅品位最低0.01%,最高10.92%,平均品位0.92%,品位變化系數為133%。
(1)銅峪溝各中段處于銅峪溝短軸背斜與尼琴—銅峪斷裂帶雙向控制之下,地層整體往北東東向下延伸,同時整體向東南南方向傾覆,故銅峪溝短軸背斜對成礦起到控制作用,層間滑動和層間裂隙,提供了容礦場所。
(2)銅峪溝礦區礦體分布嚴格受二疊系地層的控制,絕大多數的礦體都位于巖層的換層部位,如礦體都分布于矽卡巖與砂巖、大理巖的換層部位[4][5],因此矽卡巖與砂巖、大理巖的換層部位是銅峪溝找礦工作的重點靶區。
(3)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分布,在走向、傾向上具有藕節狀特點,并與圍巖同步褶皺[3][4][5],認為各個礦體在平面上呈現雁列式展布。據此可推斷認為,雁列式展布的藕節狀聯合處是今后探礦的靶區。
銅峪溝銅礦床位于賽什塘-日龍溝亞礦帶中段,根據礦床地質特征初步認為屬于矽卡巖型銅礦床,礦化主要發育在矽卡巖與砂巖、大理巖的過渡部位,明顯受構造控制,成礦潛力較大,值得進一步勘查。
[1]王移生.青海興海銅峪溝銅礦區早二疊世火山巖及其成礦意義[J].西北地質,1985,1(1):26-39.
[2]趙呈祥,張培青,崔明.對銅峪溝銅礦床成因的再認識及其找礦意義[J].青海國土經略,2005,1(1):32-34.
[3]劉海紅.青海銅峪溝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 [J].現代礦業,2011,504(4):49-51.
[4]趙呈祥,王移生,李青雄等.青海省興海縣銅峪溝銅礦區24-27線地質勘探報告[M].青海省地質調查院,2004.
[5]高會卿,趙宗瑞,朱德全等.青海省興海縣銅峪溝銅礦區7-24線補充地質勘探報告[M].山東省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院,2007.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27-1
李領貴(1985~),女,本科,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礦產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