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付睿
(1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1地質隊 安徽安慶246003;2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6地質隊 安徽安慶246003)
廬樅地區鐵銅多金屬礦床類型、成因及找礦方向
■張蕾1付睿2
(1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1地質隊 安徽安慶246003;2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6地質隊 安徽安慶246003)
廬樅地區是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一個重要礦集區,已探明的有羅河、龍橋、大鮑莊大型鐵礦,大鮑莊、何家小嶺大型硫鐵礦,沙溪大型銅礦、岳山中型鉛鋅銀礦、井邊小型銅礦等。本文根據區內不同類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床的空間分布特征,總結廬樅地區區域成礦規律。
礦區地質礦體地質礦床成因
安徽省廬樅地區地處揚子地塊的北東緣,西鄰郯廬斷裂帶,位于長江中下游斷陷帶內,是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一個重要礦集區。該地區的成礦地質背景主要受四大構造體系所制約:(1)秦嶺—大別造山帶的形成與演化;(2)中生代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3)郯廬斷裂帶的長期活動;(4)長江中下游斷陷帶的活動。中生代期間,該區進入強烈的板內變形階段,發生了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形成了一系列的北北東—北東向構造巖漿帶,并發育了豐富的鐵、銅、金等礦產。
地層:
區內地層發育較全,自下而上有:
奧陶紀碳酸鹽巖及碎屑巖,主要出露于廬江縣東顧山地區。志留紀高家邊組和墳頭組為一套厚層砂巖、細砂巖、泥質粉砂巖,主要出露于沙溪—東顧山及廬樅盆地周邊地區,是沙溪—東顧山地區銅礦的主要賦礦圍巖。早三疊世南陵湖組為一套海相碳酸鹽巖沉積建造,是鉛鋅、銀的主要含礦層位。中三疊世東馬鞍山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碎屑巖夾碳酸鹽巖沉積建造,是鐵、硫、鉛鋅、銀的主要含礦層位。
中三疊世銅頭尖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銅碎屑巖建造,是本區銅礦形成的重要物質來源之一。
廬樅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有鐵、銅、硫、鉛、鋅、銀、金、硬石膏等。大大小小的礦床(點)有近百個,其中最主要的礦床類型有:玢巖式鐵礦床(羅河、大鮑莊、泥河),小嶺式硫、鐵、銅礦床,龍橋式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型鐵礦床,沙溪式斑巖型銅(金)礦床,岳山式斑巖型鉛鋅、銀礦床,以及脈狀銅、金礦床(可分為石門庵式,拔茅山式銅(金)礦,天頭山式銅、金礦)等。次有盤石嶺式鐵礦床,大刨山式銅礦床,大缸窯式銅、鉬礦,金牛山式銅礦,矮嶺式銀礦,黃公山式銅鐵礦,馬口式鐵礦,大嶺式鐵礦和楊山式鐵礦等。
本區巖漿作用強烈,主要為燕山期火山巖—次火山巖的活動,以及大規模的巖漿侵入活動。巖漿活動具有多期次特點,巖石類型較多,主要有中基性、中性、中酸性、中偏堿性巖石類型。區內主要金屬礦產的成礦均與燕山期巖漿活動和演化有關,尤其與燕山期的次火山巖、淺—超淺成的中性斑巖密切相關。
廬樅地區主要類型鐵、硫、銅、鉛、鋅銀礦床在空間上具有明顯的帶狀分布。該區有三條重要的成礦帶,一是缺口—羅河北東向成礦帶;二是清水塘—黃屯近東西向成礦帶;三是黃屯—樅陽北東向成礦帶,三個成礦帶與區內三條航磁異常帶相吻合。
在盆地外圍北東向沙溪—東顧山構造巖漿巖帶內以Cu-Au和Au礦化為主,Cu、Au礦極具找礦遠景,該區有出現獅子山式—鳳凰山式—冬瓜山式Cu、Mo礦床(層控矽卡巖型)的可能性。而在廬樅火山盆地及其邊緣地區,則以Fe、S、Cu、Pb、Zn、Ag、Au等礦化為主,其中玢巖型鐵礦,龍橋式鐵礦,小嶺式硫(鐵)礦床尤為重要。
該地區金屬礦產還具有明顯的環狀分布規律,盆地內部(Ⅰ環)主要以鐵、硫、銅等礦產為主,礦體主要產于火山巖與次火山巖中。盆地邊部(Ⅱ環)主要以鐵、硫與銅、鉛鋅銀多金屬礦并重為主,礦體主要產于火山巖與基底沉積巖的接觸帶附近。盆地的外圍(Ⅲ環)則以銅、鉛鋅銀多金屬礦為主,礦體主要產于基底沉積巖中。盆地西部的沙溪—東顧山地區以銅(金)礦為主。
4.1地層
廬樅地區火山巖系的基底主要是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其中值得注意的沉積層位有東馬鞍山組、銅頭尖組上部的含銅砂巖。
由于廬樅盆地下有一巨大的淺部巖漿房,在其侵位過程中,基底沉積巖被巖漿同化,從而使巖漿被混染,基底性質對礦化過程的影響主要是提供部分成礦物質,基底地層中硫可能成為硫的主要來源之一,地層中鐵和銅也是成礦的重要物質來源。
4.2火山巖
沙溪式斑巖銅(金)礦分布于盆地外圍的構造巖漿帶中。盆地內玢巖型鐵礦,火山熱泉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型硫(鐵、銅)礦床則主要分布在盆地內不同部位,產于磚橋旋回下段火山巖中。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型鐵、硫、銅等多金屬礦床則主要分布于盆地的邊緣,產于基底東馬鞍山組地層中。斑巖型鉛鋅銀礦則主要分布于盆地的邊緣,產于次火山巖與中下侏羅統陸相碎屑巖中。較晚期形成的脈狀銅礦、銅金礦點多位于盆地中心。
4.3構造
廬樅地區主要類型的鐵、硫礦床均產于北東向的基底隆起帶上,而脈狀銅(金)礦床則主要分布于基底隆起帶的東南翼。
各個二級火山構造區具有自己特有的礦床類型,形成兩個明顯礦集區,北部區(礬山破火山口)為龍橋式鐵礦、岳山式鉛鋅銀礦床、小嶺式硫鐵銅礦、玢巖鐵礦、早期脈狀銅礦和銅(金)礦。中部區(七家山破火山口):脈狀銅礦、大刨山式銅礦等。
(1)廬樅地區具有較大遠景的找礦靶區有:①沙溪銅(金)找礦靶區;②清水塘—岳山鐵、鉛鋅找礦靶區;③井邊—巴家灘銅礦找礦靶區。
(2)井邊—巴家灘地區成礦地質條件良好,找礦信息豐富,深部存在斑巖型銅礦的可能性非常大,具有尋找大型斑巖型銅礦的找礦遠景,應對該區進行深入研究和普查評價工作,以期實現廬樅盆地內部銅礦找礦的突破。
[2]胡文瑄,徐克勤,胡受奚,等.寧蕪和廬樅地區陸相火山噴氣沉積一熱液疊加改造型鐵、硫礦體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3]翟裕生,姚書振,林新多,等.長江中下游地區鐵銅(金)成礦規律 [M].北京:地質出版
社,1992:1-235.
[4]常印佛,唐永成,吳言昌,等.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 [M].北京:地質出版
社,1998.
[5]朱裕生,劉亞玲,宋國耀.中國銀礦床的時空分布及演化規律 [J].礦床地質,2002,21
(增刊):326-329.
[6]楊榮勇,徐兆文.安徽廬樅地區巴家灘火山-侵入體的巖漿來源 [J].地球化學,1993,22
(2):197-205.
[1]常印佛,唐永成,吳言昌,等.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TF52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