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志
(環閩礦業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361006)
福建省連城縣姑田礦區銅鉬礦同位素地質特征
■曹明志
(環閩礦業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361006)
通過對連城姑田銅礦硫碳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及礦物對的測溫,初步確定本區成礦物質來源及成礦溫度。
硫同位素碳同位素礦物對測溫連城姑田
礦區處于閩西南姑田—白砂北東向構造巖漿帶的北部,區內侵入巖分布廣泛,按期次劃分為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第五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崗巖、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三次侵入的花崗閃長雜巖、第四次侵入的堿長花崗斑巖;
詳查階段,從蝕變花崗閃長斑巖中采集12件硫同位素樣,分別代表不同礦化階段的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化蝕變脈。
12件硫同位素樣,34S變化區間+0.72~-4.86‰,離差值-5. 58%,均值-1.98‰,34S以負值為主,屬輕質硫同位素。34S有9件負值,占75%,變化區間-1.43~-4.86‰,偏向34S組成圖0值線左側;34S有3件是正值,占25%,變化區間+0.04~0.72%,緊靠34S組成圖0值線。
2.1各礦物硫同位素組成及其變異特點
2.1.1黃鐵礦
4件樣品δ34S‰介于+0.46~-3.47‰間,均值:-1.11‰,輕硫、重硫型各半。序號7樣,代表花崗閃長斑巖早階段浸染狀黃鐵礦化,δ34S‰:+0.46%;序號10、8號樣,分別代表中溫期黃銅礦化絹英巖化階段、輝鉬礦化硅化石英脈階段。δ34S分別為:-1.46‰、-3.47‰。由早至晚,δ34S‰變化由0.46‰~-1.46‰~-3.47‰。序號9樣為黃銅礦黃鐵礦脈,δ34S‰:0.04‰,屬重硫型,與同期8號樣有一定差別,可能因構造影響,存在硫同位素分鎦影響所致。
2.1.2黃銅礦
3件樣品δ34S‰介于-1.68~-4.86‰間,均值-3.27‰。序號1、2、3號樣,分別代表絹英巖蝕變、隱爆角礫巖絹英巖化蝕變、硅化蝕變期間相關黃銅礦。由早至晚δ34S‰依次為:-1.68‰~-3.27‰~-4.86‰。
2.1.3輝鉬礦
3件樣品δ34S‰均值-2.47‰,分別是中溫期含鉬石英脈階段產物、構造脈動斑巖碎裂裂隙中的輝鉬礦網脈、生成較晚石英大脈中的鱗片狀輝鉬礦晶片。34S由早至晚排序:-1.43‰~-2.67‰~-3.31‰。
2.1.4方鉛礦、閃鋅礦
方鉛礦、閃鋅礦δ34S‰分別是-2.84‰、+0.72‰,兩件同位素樣差異較大,可能為閃鋅礦結晶過程中有其它地質作用干擾,閃鋅礦硫同素發生分餾所影響。
綜合上述,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硫同位素變化,存在著由高溫至中溫,溫度逐降,地下水不斷加入,輕質硫漸增的變化規律。
2.2硫的物質來源:
礦區34S平均值-1.98%,比較接近δ34S‰0值線,變化區間狹窄,硫同位素組成具塔式特征。δ34S‰正值與隕石硫相當接近,負值略低于隕石硫,成礦物質來源于地殼深部或上地幔。
礦區硫同位素組成,與福建省內寧德九曲嶺、福安赤路、平和鐘騰等斑巖銅(鉬)礦對比,三個礦區δ34S‰以正值為主,負值少。赤路礦區均為正值。與安徽沙溪斑巖銅(鉬)礦較近似,但沙溪34S更靠近0值線。與江西德興朱砂紅礦區對比,比較近似。
低溫熱液蝕變期,出現較多的方解石脈,方解石4件碳同位素樣δ13C‰變化區間-2.40~-4.26‰,均值-3.04‰。據現有研究成果,巖漿水流體δ13C‰:-4~8.5‰,混合巖漿水流體δ13C‰:-4~-9.5‰。據此標準判別,成礦溶液中有大量地下水流體加入。碳質來源,可能是地下水循環,從深部圍巖中帶至淺部,亦可能是來自地殼深部。
礦區δ18O‰變化區間為-15.59~-18.89‰,均值-17.35‰,氧同位素應為大氣降水。在高溫、中溫階段成礦介質水是否有巖漿水或混合巖漿水尚屬疑問,但根據礦區蝕變礦物共生組合,至少存在巖漿水與地下水混合流體。
暫以礦物對硫同位素分餾方程計算成礦溫度作參考數據。
礦物對的選擇:
根據有關研究成果,硫化物各礦物間硫同位素組成特點,34S富集順序是:硫酸鹽>輝鉬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石>黃銅礦>方鉛礦,根據以上規律,采用共生硫化物計溫,各礦物對之間34S必須滿足上述條件,表明各礦物對處于硫同位素平衡交換條件,所選擇的礦物對硫同位素分餾方程計溫,可作為該礦物沉淀形成時近似溫度。
礦區選擇三對具有共生關系的礦物對:
①ZKA704-2~ZKA904-1,閃鋅礦(δ34S:0.72‰)—方鉛礦(δ34S:-2.84‰);
②ZKA408-4~ZKA408-2,黃鐵礦(δ34S:0.46‰)—黃銅礦(δ34S:-1.68‰);
③ZKA409-4~ZKA009-9,輝鉬礦(δ34S:-2.67‰)—黃鐵礦(δ34S:-3.47‰)。各礦物對之間,前一種礦物δ34S均大于后者。
閃鋅礦—方鉛礦物對硫同位素分餾方程為1000Lnα(閃鋅礦-方鉛礦)=8.00×10T-2梶(原),計算溫度201°C;
黃鐵礦—黃銅礦礦物對硫同位素分餾方程為1000Lnα(黃鐵礦-黃銅礦)=4.50×105T-2(索萬諾夫),計算溫度185°C;
輝鉬礦—黃鐵礦礦物對硫同位素分餾方程為1000Lnα(輝鉬礦-黃鐵礦)=0.48×106T-2,計算溫度283°C;
以上計溫,283°C代表含鉬絹英巖礦化階段溫度;201°C代表方鉛礦、閃鋅礦沉淀期的成礦溫度;185°C是代表低溫階段輝鉬礦、黃鐵礦晶出時期。以上溫度基本涵蓋礦區主要成礦時段的成礦溫度,溫度變化區間185~283°C,為中—低溫熱液成礦,與礦區蝕變礦物共生組合基本吻合。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得出,福建省連城縣姑田銅鉬礦產于燕山晚期花崗閃長斑巖中,成礦溫度185~283°C,成礦環境為高氧逸度和酸性條件。礦床硫化物的δ34S平均值-1.98%,比較接近δ34S‰0值線,變化區間狹窄,硫同位素組成具塔式特征。δ34S‰正值與隕石硫相當接近,負值略低于隕石硫,成礦物質來源于地殼深部或上地幔;而據礦區δ18O‰變化區間為-15.59~-18.89‰,均值-17. 35‰,氧同位素應為大氣降水。指示礦區在高溫、中溫階段成礦介質水至少存在巖漿水與地下水混合流體。
[1]《福建省連城縣姑田礦區郭坑礦段銅多金屬礦詳查報告》環閩礦業有限公司 2009年5月.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