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葦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 廣東惠州516001)
蕉嶺鉬(銣)礦床礦化特征淺析
■覃海葦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 廣東惠州516001)
本文主要論述蕉嶺鉬(銣)礦床的地質特征及礦化特征,根據收集的地質資料,初步認定鉬礦化和銣礦化屬于伴生關系。
鉬礦礦化特征礦化關系
蕉嶺文福鎮鉬礦區位于蕉嶺縣城52°方位,直距約16km處,行政區劃隸屬蕉嶺縣南礤鎮和文福鎮管轄。2008年5月,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935隊在貴人峰礦段開展礦區的詳查工作,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初步確定了鉬礦化和銣礦化之間的關系。
1.1地層
文福鎮鉬礦區貴人峰礦段僅出露震旦系上統樓子壩組地層,該組地層分為上段(Z2lzc)和中段(Z2lzb)兩段。以貴人峰為中心,地層由新到老往東西兩側基本對稱出露,形成倒轉向斜構造。地層產狀較穩定,走向320~350°,傾向南西,傾角60°~75°。
中段(Z2lzb):自下而上,根據碎屑顆粒由細到粗分為五個不完整的沉積韻律層,上兩個韻律的上部或上至中下部為厚至巨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粉(或細)砂巖,下部或底部為薄至中厚層狀斑點板巖。下三個韻律之頂部或上至中部厚至巨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細砂巖,往下或下部薄至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粉砂巖、絹云母板巖、斑點板巖和絹云母千枚巖。上部以數十至百米厚至巨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細砂巖為標志與上段(Z2lzc)分層。底部與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呈侵入接觸。區內該段可見厚度大于510m。
上段(Z2lzc):自下而上,根據碎屑顆粒由細到粗分為三個不完整的沉積韻律層,每個韻律層厚35~50m不等,韻律之上部,中或下部厚至巨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細砂巖;下部或底部薄至中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粉砂巖、斑點板巖互層或斑點板巖。下部與中段呈整合接觸或與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呈侵入接觸。該段可見厚度大于130m,據已有地質資料,本段的上部和中部與花崗巖體接觸部位是銣礦的主要賦礦部位。
1.2構造
1.2.1褶皺構造
(1)貴人峰倒轉向斜
貴人峰倒轉向斜為司馬坪北斜的次一級褶皺構造,該褶皺形態緊閉,平面上短軸狀,褶皺的南西翼多出現倒轉,與主褶皺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緊密擠壓次級小褶皺和背形、向形構造極為發育。貴人峰倒轉向斜自南往北延伸,延展約2.5km,軸向北西330°,向北傾伏,核部和兩翼地層均由震旦系上統樓子壩組上段和中段地層組成,早期次級小褶皺軸面彎曲,晚期次級小褶皺軸面平直,總體上往南西傾斜,傾角60-70°,逐漸收斂。
(2)高南畬倒轉背斜
高南畬倒轉背斜為貴人峰倒轉向斜次一級褶皺構造,它自南東往北西延伸,長約1.5km,軸向北西320°左右,傾向南西。該倒轉背斜核部和兩翼地層分別由震旦系上統樓子壩組地層組成,傾角一般50~70°左右。中部陡,局部達84°,兩側緩。南西翼為正常翼側,產狀更緩;北東翼為倒轉翼,產狀相對較陡。該倒轉背斜核部和兩翼小規模的斷層和層間擠壓破碎構造作用頗為發育,以北西向為主,并有后期的脈巖沿裂隙或層間破碎帶順層侵入,為礦化最有利地段。
1.2.2斷裂構造
區內斷裂主要有北西、近東西和北東向三組,大多規模較小。北西者為層間斷裂,在礦區北東部見一北西向斷裂,大致走向330?,傾向南西,傾角50~65°,延長近500m,南東端切入花崗巖體,推測為一逆斷層。
近東西和北東向斷裂位于測區中部和南西部,為區域性的白湖斷裂和高南畬斷裂的主干斷裂或其次級斷裂。斷裂相互交叉、切割。沿各組斷裂帶可見先后貫入的石英斑巖脈,花崗斑巖脈、閃長玢巖脈和細粒花崗巖脈或見寬度大小不等的片理化斷層帶、構造角礫—糜棱巖帶、動力變質的碎裂巖帶以及不同期次、不同階段的(含礦)石英、硫化物、碳酸鹽類等礦化網細脈不規則充填。有的斷裂,礦化網細脈已位移錯失。
區內北東向或近東西向斷裂構造與貴人峰倒轉向斜交匯處,為賦礦最有利部位。
1.3巖漿巖
1.3.1晚侏羅世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J3γβ)
區內主要出露晚侏羅世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呈小巖株分布于礦區東部。經鉆孔深部揭露,區內隱伏花崗巖體,其埋藏頂界面標高略低于巖株地表出露標高。地表巖株與隱伏花崗巖體含銣較高,氧化銣含量大多數在0.06%以上,初步認為它們屬同一巖基,地表巖株為其上侵剝露部分。在接觸帶附近的變質巖中銣礦化初步認為是該巖漿作用提供物質來源,銣為巖漿晚期礦化作用形成、鉬多金屬礦化為巖漿期后熱液作用形成。
1.3.2脈巖
礦區巖脈發育,主要見有細晶巖脈、細粒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石英斑巖脈和閃長玢巖脈,分別受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裂隙構造控制,部分為順層貫入。從巖脈的穿插關系可以看出,其先后順序為閃長(玢)巖脈→細粒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石英斑巖脈,說明巖漿活動具多期次和繼承性特點。各類脈巖本身與鎢、鉬礦化關系不明顯,但都具銣礦化。
1.4變質作用
(1)區域變質巖
產于上震旦統樓子壩組地層中的區域變質巖,為低級變質巖,巖性主要有變質砂巖、板巖和千枚巖等。
(2)動力變質巖
在斷裂帶內和附近有低級動力變質作用產物,如碎裂動力變質作用形成的碎裂巖、千枚巖和斷層泥等。
(3)接觸變質巖
在花崗巖接觸帶附近的淺變質巖系,受熱變質作用疊加,巖石普遍發生角巖化,靠近花崗巖體接觸帶部位,角巖化強烈,部分形成角巖(長英質角巖、長石云母角巖、紅柱石云母角巖、二云母角巖等)和斑點板巖,而隨遠離巖體接觸帶,角巖化則明顯減弱。
1.5圍巖蝕變
礦區內圍巖蝕變發育,種類較多。主要圍巖蝕變有黑云母化、鉀長石化、絹英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白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及少量螢石化。目前地質資料顯示,黑云母化與銣礦化有直接的關系,主要工業礦體賦存在黑云母化長英質角巖和黑云母化變質長石石英細砂巖中;而鉀化、絹英巖化和硅化則與鉬礦化關系密切,主要鉬礦體賦存在硅化砂巖中。
2.1礦化富集規律
①受地層及巖性的影響,鉬礦化在Z2lzc地層內較為富集。
②同一含礦層位,角巖化變質長石英細砂巖等巖性較脆者,鉬礦化往往相對富集。
③巖層中構造裂隙發育處,礦化相對富集。
④一般來說,蝕變強度高的地段,特別硅化和絹英巖化較強的地段,礦化相對富集。
⑤在距離隱伏巖體外接觸帶75~140m的地段,特別是巖體隆起地段,礦化較為富集。2.2找礦標志
①晚侏羅世巖漿活動強烈,小巖體或脈巖侵入外接觸帶中,若地層條件有利時,有可能找到鉬礦(化)體。
②外接觸帶中有較強蝕變存在,特別是硅化和絹英巖化是找礦的主要蝕變標志。
③地表褐鐵礦化及人工剝土剖面鉬礦(化)體礦露頭是直接找礦標志。
④礦區根據化探異常,在尋找鉬礦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要對區內鉬低值異常加以重視,它是尋找深部盲礦體的重要標志。
礦區鉬礦床的伴生有用組分為:Rb2O。礦區巖石中氧化銣含量普遍在0.04~0.176%之間,且銣大多數樣品達0.06%以上品位,其礦化連續性好,且品位穩定,具有一定規模。
(1)銣礦賦礦層位與鉬礦床相同,主要為震旦系上統樓子壩組上段地層(Z2lzc)淺變質巖,銣元素主要賦存于淺變質巖的云母類礦物中。銣具有全巖礦化的特點,銣礦化在平面上分布范圍大于0.5km2。
(2)區內鉬、銣礦化的空間產出位置基本一致,平面上,銣礦化范圍比鉬礦化范圍明顯要大。垂向上,銣礦(化)體沿巖體接觸帶分布,并賦存在外接觸帶距接觸界面一定的距離范圍內。大致與巖體接觸帶近平行產出。銣礦化較強地段分布于距巖體接觸界面的距離75~140m的范圍之內。
(3)巖體接觸帶構造也是控制銣礦(化)體幾何形態及空間位置的重要因素。區內隱伏花崗巖體沿北東30°方向展布,而銣礦化則嚴格受接觸構造的控制,礦化的空間展布與隱伏巖體的形態基本一致。
(4)據目前所掌握的地質資料,初步認為區內晚侏羅世小型侵入體和隱伏花崗巖侵入體是本礦床中變質巖中銣礦(化)體形成的主導地質因素。巖體具有銣含量高的特點,為外接觸帶變質巖中銣礦(化)體的形成提供物質來源。銣礦與巖漿晚期成礦作用有關。
據現有地質資料,初步認為鉬礦化與銣礦化屬伴生關系。區內鉬、銣礦化的空間產出位置一樣,鉬、銣礦化范圍基本相同,但銣礦化的范圍相對更大。巖體外接觸帶中鉬礦化強度與銣礦化強度大體一致;此外,鉬礦化只于巖體外接觸帶一定距離富集,內接觸帶礦化弱,+550m標高以下,鉬礦化基本消失;而銣礦除在外接觸帶富集外,巖體中花崗巖銣含量也比較高,反映其外接觸帶變質巖中銣礦化可能來源于花崗巖侵入體,可能銣礦化形成較早,鉬礦化后來疊加的原因。
[1]廣東省地質局756地質大隊,廣東省蕉嶺縣貴人峰鉬礦區初步普查地質報告,1982 年.
[2]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935隊,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鎮礦區貴人峰礦段銣礦階段性地質報告,2015年.
[3]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935隊,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鎮礦區貴人峰礦段鉬礦詳查階段性報告,2015年.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