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第四小學 張曉云
探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意義
安徽省界首市第四小學 張曉云
【摘 要】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課外閱讀
研究發現,課外閱讀能夠有效補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對學生課后閱讀習慣針對性培養,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拓展發散,閱讀語感得到培養,作文素材得到豐富。經過持續系統的課外閱讀,針對命題作文、開放式作文,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搜索積累的各種材料,進而高效寫作。
1.1 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得到培養和激發
在課外閱讀實施中,學生們可以拋掉固定課本的束縛,結合個人學習興趣,合理選擇閱讀內容。且進入新時期后,課外閱讀的范圍不斷擴大,國內外名著、名人事跡、隨筆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讓同學們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享受到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將課外閱讀融入到作文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科的豐富和多彩,降低作文寫作的難度;教學內容也可以得到有機豐富,學生的視線眼界得到拓展,豐富了素材儲備,增強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1.2 學生作文社會意識得到提升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有固定的結構和格式,甚至內容也大差不差,制約到發散思維的培養與寫作技能的提升。教師要讓同學們充分認識到,一篇好的作品,除了語言優美、結構嚴謹等基本要求之外,還需要將一定的情感與人文社會關懷融入進來。而通過課外閱讀,學生能夠對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文章作品進行了解,很多作品包含了人文感悟及社會關懷。且諸多文章作品與學生實際社會生活比較貼近,通過閱讀,能夠獲得切身體驗,明白生活經驗是寫作的基礎。對這些經驗豐富積累,且在寫作中逐步融入,就可以促使學生作文社會意識得到顯著提升,充實文章內容,融入個人情懷。
1.3 學生寫作知識技能得到積累
通過課外閱讀的持續開展,學生知識面得到豐富,獲得相應的感悟和收獲;不僅是知識更加豐富,還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自然而然的提升寫作技巧,優化文章語言結構。且經過持續大量的閱讀,學生會逐漸掌握個人比較青睞的寫作技巧,能夠在日常寫作實踐中融入獲得的表達方式,進而提升寫作技能水平。
2.1 合理選擇閱讀材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將閱讀的教學輔助作用發揮出來,教師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與教學需求,合理選擇課外閱讀材料,保證其具有適當的難度,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所符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不斷努力,積累相應的知識信息內容。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為例,文中采用一系列的比喻手法,將南沙群島的優美景色淋漓盡致的展現給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課外閱讀作品合理選擇,如《我愛美麗的大草原》等,兩者具有基本相同的文體,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容易。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外文章自主閱讀,將感覺較好的詞語和句子標注出來,包括揮舞、嘹亮、仿佛綠地毯上繡著的白色大花等。之后將同學們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分組討論和探索比喻句式特點與構成;學生們綜合討論與交流,判斷句子的本體和喻體,之后教師鼓勵同學們結合本種句式結構進行適當的改編,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最后,要引導同學們利用自己的語言,簡短的將整篇文章大概意思、思想內容等表達出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采取本種教學模式,學生既可以掌握基本的詞匯知識,又能夠學會使用新鮮句型。
2.2 構建情境,增強教學趣味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關鍵,要積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同學們融入進來,產生寫作興趣。可以積極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綜合文字、圖片、聲音等載體形式,科學打造教學情境,豐富活動形式,增強教學趣味性。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課文《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時,文章主要向同學們表達了做人的一些道理,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選取基本類似的文章作品,如將《烏鴉和豬的“諒解”》一文作為課外閱讀文章,鼓勵同學們角色扮演,一人扮演烏鴉,一人扮演豬,結合作品內容,開展對話,通過情境營造,幫助學生們對文章表達的思想主旨切實感受。實踐表明,情境教學的打造,可以促使閱讀教學有效性與趣味性得到增強,幫助同學們在快樂中獲得體驗和感悟,拓展寫作思路,積累寫作素材。此外,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依據教學目標科學開展課外閱讀,結合學生水平差異,提供不同類型的閱讀作品。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實施,具有一系列積極意義,可以有效豐富學生們的素材積累,拓展寫作思路,提升寫作技能水平。具體實施過程中,貫徹針對性、趣味性和輔助性的原則,緊密結合學生特點與教學需求,合理選擇素材,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積極作用,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大意義。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靈感得不到培養,素材缺乏,制約到寫作能力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要積極運用課外閱讀,拓展學生視野,積累作文素材,激發作文興趣,提升寫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