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整體發展與班級活動的個性化定制
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 張琳俐
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因而他又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伴隨著這句名言,在擔任班主任工作時我邊學邊思考,體會到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這句話的含義。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課程目標上的具體體現就是使學生發展成為一個“整體的人”。而“整體的人”包括兩層涵義: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即關注謀求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和追求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個體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會中,與自然和社會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新課程用一種整體主義的觀點從三大關系上規劃培養目標,即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然的關系。筆者特別設計班級活動,來研究學生個體、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關系,試圖為如何培養“整體的人”做出有益的探索。
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所執教的班級在年級組老師的帶領下也參與了學校的讀書活動。本學期每周二是我們一年級組的讀書日,在這一天我們一年級組的全體孩子沒有家庭作業,為的是讓孩子們到書海里去暢游。本學期年級組老師為孩子們開了書單,孩子們的書目分為必讀書目和自選書目,一年級組老師為孩子們推薦了四個系列的必讀書,分別為《365夜兒歌》《新經典日日誦》《大衛系列》《林明子繪本系列》……班上的孩子們每天要抽出20分鐘的時間進行讀書,并且要將讀書的篇目記錄在家庭作業本上。孩子可以借閱,可以在書店看,也可以購買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看。必讀書讀完后他們可以在自選書上大踏步前進,只要自己喜歡,走得越遠越好,對于自選的書目,買了之后就必須讀完才可以再購買新的,這也是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毅力。等到了學期結束的時候,閱讀課將會以班級內的詩歌兒童朗誦會,《暢游課外書》小報的制作以及“成語故事大比拼”等幾種形式展開。為了培養孩子在學期結束時讀書匯報課上的口頭表達能力,我們在班級里還開展了播報新聞的“課前一分鐘”活動。每一個孩子堅持每天收看新聞聯播并收集一條新聞寫下來由老師批改,第二天在語文課上再按照學號的順序利用一分鐘時間讓孩子來播報新聞。課上,我會先播放一段新聞聯播的開播曲,再由這個孩子說:“觀眾朋友們,大家早上好!下面由我為大家播誦一條新聞。”然后是自己收集的新聞的內容,播報結束后孩子們會為這個孩子鼓掌,在掌聲中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項活動的開展也是為讀書匯報課上孩子們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做好鋪墊。同時也想讓孩子們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培養他們識字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意識到語文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活就等于語文,用讀書,用文化來引導他們觸摸語言的“質地”和“芳香”,“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進而感受、體驗人的精神的美,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宇宙生命的和諧,在人生的起始階段,賦予他們的生命以最基本的亮色。”
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學會用心去感恩。我組織學生積極地向學校的“愛心八音盒”投稿。“愛心八音盒”,這是一種包含了所有音樂,一種譜寫了愛的序曲,一種流瀉著我們拉薩路小學傳遞溫暖、匯聚愛心,用小小的音符創造真愛旋律的聲音的盒子。我鼓勵學生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在一次“愛,就在我們身邊”的親子活動中,我們班的小陳同學活動完就用自己的小手寫下了他心中愛的漣漪,同時將稿件投進了“愛心八音盒”里。他寫到:“有一個外地農村的小朋友出了車禍,他的腿斷了,家里很窮,沒有錢給他看病。今天,我和爸爸去了醫院看望了這個小哥哥。我把買玩具的一百元錢捐給了他。希望他早日康復回到學校上課,能夠和我們一樣快樂的學習、成長。希望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去愛。學生正是通過自己的雙眼去尋找了人間的愛,去發現了人間的愛,去品味了人間的愛!學生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才能陶冶性情,卓越思想,才得到精神的滋養,享受生命的愉悅,才能有社會的責任感,飲水思源,才能做有根的中國人。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等,我還積極組織了孩子們參加學校組織的“變廢為寶”的“1+1創造節”活動。活動前,我先和孩子們說明了本次活動的要求就是利用自己身邊廢舊的物品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它變成可再利用的物品,雙休日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經過兩天的準備,孩子們交上來的作品精彩紛呈。我們班有的孩子用吃剩的整的橘子皮和小棍棒做成了一盞小桔燈;有的孩子用吃過的半個核桃殼和幾根折斷的酒精棉棒做成了一只小烏龜,還有的孩子將喝剩的飲料瓶內裝上彩色玻璃珠做成了一個音樂沙錘……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孩子們的世界是精彩的,有孩子就有精彩!當孩子們看見自己的作品放在一年級組的展臺供每個年級參觀時,相信此時此刻的他們是幸福的。即使沒有獲獎,有了這份參與,有了這份熱情,他們就是最棒的,而我想要孩子們體驗的就是努力的過程比參賽的結果更寶貴,只要去創新,只要去實踐,你們就是最棒的!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課文叫做《春到梅花山》,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我們班還組織了一起走進梅花山的活動,體驗了滿山的春,體驗了滿樹的春,伴著親子活動的同時整合著學習課文《春到梅花山》。讓孩子們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走進春的世界。在自然中培養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以此培養學生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的和諧健康發展,培養人格統整的人。
在班級活動中引導學生關切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關切學生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關切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將兒童的生活和經驗回歸自然與社會,站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從班級活動中追求學生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對新課程改革中提出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是有著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