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臨海市大田中學 沈振江
?
從“勤、撿、節、約”中抓好政治生態德育課堂
浙江省臨海市大田中學 沈振江
【摘生 要本】教育,是當前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方向。受制于傳統教學觀念束縛,教學流程中程式化,是當今新課程改革的瓶頸。筆者試圖從“勤、撿、節、約”四個維度探尋政治生態德育課堂教學流程,建構思想政治生態德育課堂,切實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生本教育 生態德育課堂 有效性
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人,以生為本,開展生本教育是當前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根本方向。盧梭認為“教育必須順其天性而為”,否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自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做了積極的嘗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政治傳統教學中“題海戰術”,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很多教師不斷轉變課程理念,部分教師依然我行我素,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
高中思想政治作為一門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學科,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讓學生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1]。”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把課堂還給學生”,[2]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重要理念,筆者以為,構建政治生態德育課堂,貫穿生本教育理念,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教育回歸生態教育本質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后,教育部頒布實施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學指導建議》。譬如:依據《指導建議》《經濟生活》教學中 “面對市場經濟”“生活與消費”等專題的相關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生態文明建設中與本課程有關的重大部署,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在《生活與哲學》中課程標準中‘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等專題,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高中思想政治課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口舌,主旨在于讓生態德育進課堂,進入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貫徹生態德育的必由之路。
課程改革中基于“生本教育”形成生態德育課堂是一種新德育觀[3]。它要求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把生態道德觀教育、生態危機教育、人道主義教育、自然人道主義教育和生態道德知識教育及維護生態環境有機融為一體,力求實現政治課堂與生態德育主題的無縫對接,使學生成為具有一定生態智慧、全面發展的人。
構建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管理、互助約束的德育教育政治生態德育課堂,賦予政治課堂“開放、主動、多元、和諧、依存、可持續”特質,以人的生命存在為主體的生態性道德教育為支撐,做到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堅持以生為本。
1.“勤”是構建政治生態道德課堂的前提
宋邵雍《弄筆吟》提出:““勤能補拙”,這就要求學生在德育課堂中盡力盡責,勤奮不怠。勤是好學者的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個人道德素養的集中表達。它從積極性、紀律性、責任心緯度出發,要求生態德育課堂要立足于學校教育的內在需要,從機制上養成學生勤奮的學習狀態。“勤”乃開源之泉,學習者既勤奮努力,熱愛勞動,又尊重生態,關心社會效益,這是勤的時代內涵。在政治課堂教學中,主張在課程目標中融入生態人文理念,為學生全面創設一個與生命息息相關具有主體性、主動性和平等性的活動化教學課堂。讓學生形成生態價值觀和生態信念,全面豐富完善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自由人格。
2.“撿”是構建政治生態課堂的重要途徑
“撿”者察看;檢查,《后漢書?張湛傳》提出“撿閱庫藏,收其珍寶”。 查漏補缺建構生態德育課堂的必要條件。“它山之石,可以功玉”。學習者在《學科指導意見》與《浙江考試》的宏觀調控下,教師加以巧妙的引導,學生要依據自身的條件和主觀需要自主、協作、快樂學習,注重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廣泛汲取一切生態德育資源,豐富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同時,學生學習過程中注重在合作探究中同存異兼收并蓄,尤以教學反饋為契機,善于查漏補缺,形成錯題集以便厚積勃發。建構多元化的政治生態課堂。
3.“節”是豐富和完善政治生態道德課堂的必要條件
“節”為開源節流之意。《荀子?富國》中提出要“節其流,開其源”。要求學生在課堂中一方面要“開源”,即廣泛獲取資源的途徑和手段,博采眾長,厚積勃發,另一方面要“節流”,在學習過程中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精簡重點,避免浪費過多的信息點而導致教學有效性降低。例如在《樹立正確消費觀》這一目中精選時政熱點光盤行動,緊扣綠色消費理念,避免材料多和雜,讓學生樹立低炭、環保、
4.“約”是豐富和發展生態德育課堂的激勵機制
筆者主張建立制約機制,規范約束和意義引領。在學習環節注重學生內生機制培育,從包括輿論導向、組織管理、法規制度、責任目標等方面思想政治課堂的主體進行制約、監督和保證。規范約束和意義引領是強調學生在政治課堂上追求和遵循基本的社會道德,對待和解決好道德本性的基本問題,用道德的本性輔助法律的規范,追求人生意義的真諦。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具備生態教學觀,關注教與學和諧,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對學生嚴而有度,注重政治課堂的全體性、個體性、有效性、自然性、生成性、社會性和發展性,最終實現“學生終身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統一,建設學習型社會,促使教育和諧發展。
“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謀發展。”從以上四個維度筆者作出了大膽的設想,旨在構建科學的生態道德教育課堂。因為生態道德教育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克倫理學》中評價生態道德教育是品質狀態,我認為生態道德更始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敬畏和責任,政治生態道德課堂的研發在我國雖然走過了艱難困苦的歷程,但在現代社會中依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2】江家華.“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3】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