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詩歌與散文的教學策略
江西省南城一中 鄧 愛
隨著高中新課改標準的要求,高中語文增加詩歌與散文選修課,以便增加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詩歌與散文教學對學生藝術鑒賞有著重要的指引意義。因此,如何短時間內提升學生詩歌與散文鑒賞水平,是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探討的課題。本文主要分析詩歌與散文的地位與作用,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詩歌與散文
作為高中語文選修課主要構成部分,詩歌與散文是需要師生重視的模塊。詩歌與散文具有獨特的藝術氣息,其中的學習價值意味深遠,是促使學生提升文化鑒賞水平的直接途徑。正由于詩歌散文的特殊性,決定了詩歌散文在高中語文教學版塊的地位不可動搖。詩歌與散文同時也代表中華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詩歌與散文教學的重視與引導,促使詩歌與散文教學達成高效。
(一)教師重視問題
由于詩歌與散文屬于選修課內容,教師對于必修課較為重視,對于選修課多采用自習形式要求學生課后完成,教師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與散文的考察、測試也較少,導致詩歌與散文變得流于形式、形同虛設。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受高中應試教育影響,師生多關注重要學科的提升,及其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熟練程度,對于影響不大的詩歌與散文教學自然不會重視。另一方面,受教學課時影響,教師多愿意注重在主修課程層面,對于選修課程多選擇讓學生課后自主完成,導致了詩歌與散文教學缺乏一定的引導講解,導致教學低下現象。
(二)學生態度問題
從教師的重視問題可延伸反射出學生的態度問題。教與學本身就是需要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的不重視自然導致學生自身的惰性,將課后自主學習視為不重要的教學,自然導致詩歌與散文教學變得流于形式。即使學生有意向學習,但由于缺乏組織與引導,導致最后不了了之,學習無法堅持。
(一)梯度推進策略
梯度推進教學策略可以促使高中語文詩歌與散文的學習變得有深度、廣度。梯度指的是將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分層,使得學生可以依據分層教學內容達成任務目標。詩歌與散文教學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以培養學生文化造詣、藝術素養為主。拿人教版屈原湘夫人為例,教師可設立三層目標,一層目標在于師生共同賞析,教師可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將屈原的平生、創作背景進行詳細解說,使得師生共同賞析屈原文人的生活,做到知人論世。二層目標要求學生自主賞析,教師可引導學生先進行文字障礙解決,并結合上下注釋理解句意,最后再進行順暢誦讀,通過品鑒文章感受詩歌的意蘊、音律、形式美感,陶冶學生藝術情操,增強學生對詩歌鑒賞能力與水平。三層目標在于延伸賞析。教師可鼓勵學生表述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加強對屈原作品的情懷感悟,使得學生情感得到深化與升華,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視野的開拓。教師可組織小組協作形式,進行類似詩歌的搜集、延伸,使得學生通過小組協作達成平等和諧交流,促進文學的賞析深度與廣度。
(二)類比教學策略
詩歌與散文某個層面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另一層面也具有一定的獨特表達形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詩歌散文的思想內涵感悟,通過字里行間作者的心境、情懷,來感悟文章藝術之美,感悟內涵中的哲學思想。比如人教版《李白將進酒》教學,教師可進行多媒體情境創設引發詩歌情懷表達,引導學生誦讀其中名句,感受李白豪邁情懷,進而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題探討,搜集類似詩歌并分享朗讀,使得學生積極參與詩歌的分類與搜集工作,并學會誦讀一些名句,加強文學造詣。類似李白的將進酒的詩歌比比皆是,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王維的“相逢意氣為君飲”、施耐庵“酒不醉人人自醉”、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李商隱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詩歌的搜集活動,通過類比詩歌的搜集使得學生增強主觀學習能動性,從而提升高中語文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化積累,促使學生語文整體素養得到大幅提升,這對于高中生語文的閱讀、寫作教學也大有裨益。
(三)專題閱讀策略
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喜好選擇適度的教學方法,對于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可以開展專題閱讀形式。比如人教版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教師可適當導入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作品,加強學生對描寫音樂詩詞的理解。通過作者簡介與作品背景,加強學生對作品創作環境的理解。接著進行專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小組或單人形式進行作品內容的賞析。有的學生感覺第一段“吳絲蜀桐”寫物寫人一箭雙雕。有的學生感覺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藝術手法具有形象美感。通過專題閱讀分析,可以調動學生感悟詩詞美,積極參與討論對詩詞的觀點,促使學生文學素養提升。
高中語文課堂詩歌與散文的教學策略可從梯形推進、類比教學、專題閱讀層面進行開展,促使學生文化造詣有所提升。
【1】李云光,于麗新.高中語文“詩歌與散文”教學策略分析【J】.中華少年,2016(09)
【2】張爽.高中語文課堂詩歌與散文的教學策略【J】.情感讀本,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