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山東黃金礦業(萊州)有限公司焦家金礦 山東 萊州 261400)
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分析
■劉偉
(山東黃金礦業(萊州)有限公司焦家金礦山東萊州261400)
目前我國的礦產資源的開采與利用范圍越來越廣,而隨之而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的問題也就日漸凸顯出來。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礦產資源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我國的經濟繁榮以及社會的進步。必須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全面貫徹,加強礦山自然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從全面的、整體的、長遠的利用出發,統籌安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達到生態環境恢復、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礦山地質保護治理
遵照我國環境監測相關技術規定,必須充分考慮如何完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才能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在確保系統設計符合企業發展現狀及所在地區交通、環境質量等條件下,遵循監測目的與系統功能,充分發揮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的功能,確保環境質量的大幅度提升。本文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進行了分析,希望有助于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伴隨21世紀的到來,人類進入了全新的經濟時代。在該經濟環境中,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逐步轉變為知識經濟時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宏觀經濟發展角度分析,礦產資源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資源之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當地經濟發展的脈動。為此,必須始終堅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原則,全面提升礦山開采技術水平,實現市場經濟與環境的有序性競爭。
2.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在勘察開采礦產資源活動中,需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事前出現的問題防止作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點,以此對礦山地質環境出現的新問題加以遏制,并對已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進行積極治理與恢復,確保最大限度降低礦產資源開采中地質環境破壞情況的出現。
2.2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應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協調性,將傳統粗放開采方式進行有效有序的轉變。不僅要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的合理性、有序性,還要在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提下,對礦山地質環境加以保護,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性發展。
2.3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礦產資源開發的單位或個人,應對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具有保護義務與責任。在開發礦產資源時如果單位或個人存有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都應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責任,并做好損害補償工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資的單位或個人,則具有優先開發礦業廢棄地的權力,使其更具備相應的經濟效益。
2.4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
根據礦區所在地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及礦山存有的環境問題,將進行治理目標的合理性制定,并將工作重點突出,做好重點治理工作,并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進行充分結合,確保其治理工作的有序性開展。
3.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相關制度法規不健全
礦山類企業在沒有法律制度的制約前提下,缺乏環境保護的能動性與積極性,不能完全全心的積極投入環境治理方面的財力。使得現有的相關的礦山地質環境規制制度就缺乏應有的作用,對環境保護缺乏確實有效的意義,從而造成目前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懈怠。
3.2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資金嚴重不足、技術相對落后
因為政府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企業則只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眼前利益,導致了對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的資金投入相差甚遠。
4.1綜合治理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的環境
首先,應該開展綜合勘查工作,對礦區環境的地質問題進行積極查明,對開發過程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預測;其次,在礦山建設階段應該遵循“三同時”制度,對礦山建設用地的審批應該嚴格把關,積極開展評估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和評價環境影響的工作;再有,在礦山生產階段,應該對采選活動加以規范,將環境破壞問題進一步減少,如果出現問題應該及時治理;最后,在閉坑階段,應該對礦坑廢水的污染與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進行根治與處理,加強“復墾還綠”的力度,做好礦山土地的復墾綜合性治理工作,對耕地進行恢復與增加,以此達成復墾耕地與建設用地的平衡,保證土地資源的的不合理流失。
4.2健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針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應當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導,分析礦山地質環境的特點,應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下來,還要積極與其他法律法規相協調,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具有法律的保證。與此同時,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過程中還要積極遵循法律法規,積極促進環境的協調發展。還需要完善“誰復墾、誰使用、誰受益”的優惠政策,在業主復墾國家征用被破壞的土地后,得到使用權,政府需要進行登記,并對復墾者的合法權益給予一定的保護。
4.3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增加經費投入
首先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基金,一方面,對征收資源稅與資源補償費、礦山占用費與排污費等稅費中劃出一定比例的費用,進行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金;其次,礦山生產獲得的收益也可以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以此用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資金;再有,作為國有財政來說,應該抽取部分公共財政資金中的資金,用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轉向資金,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財產等;最后,在一些地區與礦業行業中,借助礦產品價格的調整,將其用作礦山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的資金,并提取一定比例的礦產品的收益,將其作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建設資金。除此以外,支持與鼓勵企業向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投資,以此有助于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入機制建立起來。作為國家政府來說,應該積極保護廢棄老礦山地質環境,發揮示范作用,進行相關優惠政策與資金的建設。
綜上所述,當前礦產地質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嚴重成為保護礦山的地質環境,防止開發礦產資源活動對礦山環境的破壞,促進地方經濟有序可持續發展,要求相關單位、部門必須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相關規定,規范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建立健全并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為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全面推進提供確實可靠的依據。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