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有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江蘇南京210007)
(華東有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江蘇南京210007)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構造活動強烈且具多期性、賦礦地層多種多樣、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廣泛分布,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礦地質背景,以正確的礦床成因和成礦規律為指導、結合先進的成礦預測方法,在礦區深部及外圍有望找到新的資源,對豐富和完善某地區鉛鋅多金屬礦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礦山增儲、企業可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鉛鋅礦床地質特征找礦前景
某縣鉛鋅礦區內及其周邊地區巖漿活動頻繁、構造活動強烈且具多期性、含礦地質體:①泥盆系獨山組~二疊系棲霞組的一套厚度>5000m沉積巖,礦化多集中于擺佐組~馬坪組,鉛鋅礦體多分布于擺佐組下部及馬坪組上部;②深部火成巖體。區內礦床分內生及外生兩類。內生礦床主要分為火成巖型和碳酸鹽巖型兩類;外生礦床主要為古人煉銀遺留的高鉛爐渣、沖洪積形成的砂泥鉛及古人采礦拋棄的碳酸鹽巖型貧礦石。
目前礦山主要開采的鉛鋅礦賦存于火成巖中,前人主要開采的是淺部灰巖型礦體。從前人開采之盛可見灰巖型鉛鋅礦也是礦區的含礦主體之一。
目前礦區已發現138個原生礦體,并且還在不斷增加。礦床按其成礦作用、礦化類型、產出層位和控礦構造等分為六個礦體群。
礦區圍巖蝕變強烈,類型復雜,具有多期疊加,多成因、垂直分帶等特點。主要蝕變類型有:鐵錳碳酸鹽化、青磐巖化、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雄雌黃化、綠泥石化、角巖化、矽片巖化、鉀化、鈉化等。從地表至深部的主要蝕變類型為:鐵錳碳酸鹽化帶、青磐巖化與鐵礦化帶、石英云母化帶、矽片巖化帶、花崗質細脈帶、鉀化帶。金屬礦物亦呈對應的垂直分帶性:上部為“黑礦”(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次為毒砂、雄黃、雌黃),下部為“黃礦”(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另外,平面上鉛鋅礦體分布也顯示出圍繞火山口呈環帶特征。
2.1 成礦時代的確定
雖然之前的地質工作者們對該礦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但由于他們各自獲得了不同的模式年齡,因此礦床成礦時代尚未統一,主要有以下認識:礦床年齡數據紛繁復雜,目前比較統一的認識是礦區深部的花崗斑巖為喜山早期,而上部的火山沉積巖屬石炭紀。
從礦石鉛同位素成果來看,異常鉛同位素測試的年齡不能反映其成礦年齡,僅采用正常鉛的同位素年代。火山巖和次火山巖全巖鉀氫法得到的喜山期年齡可能與后期多次地質作用的影響有關,礦區廣泛存在的圍巖蝕變、交代作用影響了其真實的年齡,使其偏低。因此通過歸納總結,可信的成礦時代就有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燕山晚期共喜山早期三個期次。
2.2 成礦物質來源的確定
目前對鉛鋅多金屬礦床成礦物質和成礦流體來源的認識也存在很大分歧。根據礦床鉛同位素特征均在零值附近,大家一致認為鉛主要為殼幔混合來源,硫是巖漿來源,二是來至地層中的硫酸鹽。但硫主要是來自火山巖地層還是隱伏巖體熱液活動還存在較大爭議。
綜上所述,某縣鉛鋅多金屬礦床屬多期同位成礦,主要經歷了海西早期的火山噴流作用,海西晚期的火山熱液作用及燕山晚期共喜山早期的隱伏花崗斑巖向上侵入的疊加改造作用。但其成礦主要以海西晚期的火山熱液作用及燕山晚期共喜山早期的隱伏花崗斑巖疊加改造作用為主,證據如下:
(1)自晚古生代拉張以來,在早石炭時期拉張作用最為強烈,并引發上地幔的橄欖玄武巖漿大規模噴發。海底火山噴發期間帶來了大量的黃鐵礦及Pb,Zn,Ag等,形成部分黃鐵礦礦體及鉛鋅銀礦化。這與區域上的石炭紀地層普遍具有較高的鉛鋅銀含量背景值,卻少發現火山噴流沉積型的鉛鋅銀礦床相對應。
(2)隨著裂谷收縮封閉,礦床地區開始抬升,于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沉積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巖。受裂谷收縮擠壓的影響,深部富含鉛鋅銀的巖漿熱液再次沿原火山噴發的通道上涌。熱液上涌過程中萃取深部的含礦元素,疊加并改造了原礦化部位,于淺部及頂部形成了層狀似層狀礦體,這也造成了過去所測的同位素年齡跨度較大的現象。
4.1 找礦模型和找礦方向
找礦模型和找礦方向對本區深部、外圍以及區域找礦預測均具有重要意義。前人通過該區淺部礦體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研究,總結出地層、構造、巖漿巖及圍巖蝕變等方面的找礦標志,初步建立了找礦模型,找礦方向為下石炭統火山沉積巖和中上石炭統碳酸鹽中的層狀礦體。礦山地質工作者根據這些找礦標志,在本區下石炭統火山一沉積巖和中上石炭統碳酸鹽中也找到一些礦體,但總體找礦效果不太理想。近年在礦區深部發現的花崗斑巖與成礦有關,Cu、Mo也取得很大找礦突破,表明前人總結找礦標志需要補充和進一步提煉、建立的找礦模型需要修改和完善、確定的找礦方向也需要重新修訂。
4.2 資源綜合利用
礦床礦化元素極為豐富,其Pb,Zn,Ag和S均達大型規模、Cu大中型規模、深部發現巨厚Mo礦體、Au也圈出了獨立礦體,伴生可綜合利用的元素有Mn,Ga,Cd,In,Sn,Bi,Te,Re等。這些伴生元素不僅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同時在確定礦床成因類型、指示礦床成因信息和找礦方向也有重要作用。前人對本區伴生元素分布規律、賦存狀態、資源評價以及提供的礦床成因信息和找礦方向等方面研究程度很低,嚴重影響了企業對資源綜合利用的決策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也制約了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的研究。
本文從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成因、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等方面對某縣鉛鋅礦進行了闡述,為下一步礦山及相似地區找礦工作擴寬了思路。
[1]楊劍,易發成,劉濤,李虎杰.黔北黑色巖系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意義[J].地質科學,2005(01).
[2]裴榮富,梅燕雄,瞿泓瀅,王浩琳.礦床類型模型的地質構造背景、成礦環境和容礦巖石組合 [J].中國地質,2013(01).
[3]裴榮富,梅燕雄,瞿泓瀅,王浩琳.大型-超大型礦床找礦新認知 [J].礦床地質,2013(04).
探討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研究
■王孟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