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鵬 馮士彬 周陽 王天澤 康曉波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 青海 格爾木 816099)
天公尼勒銅金礦區鉛鋅礦成因探討
■遲鵬馮士彬周陽王天澤康曉波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青海格爾木816099)
天公尼勒銅金礦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礦床特征、礦石特征及成因等分析研究,認為該區域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
天公尼勒銅金礦區成因探討
天公尼勒銅金礦礦區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內的革吉—措勤復合弧后盆地中。燕山期時形成的中酸性侵入巖攜帶大量成礦熱液,與其密切伴生的有Au—Cu—Pb—Zn等礦化組合,有斑巖型Au—Cu礦、矽卡巖型Au—Cu礦、矽卡巖型鐵礦等。
2.1礦體特征
天公尼勒銅金礦區內發現鉛鋅礦體有2條,編號為“Pb-Ⅰ”、“Pb-Ⅱ”,地表礦化帶長度在150m-270m,厚度0.5-3.2m,品位較低。“Pb-Ⅰ”號礦體在PD002內控制長度為80m,厚度1-4m;“Pb-Ⅰ”號礦體在PD003的下部見礦,厚度在2-4m,局部厚度6m,長度未控制。根據特征看,礦體從上往下有變寬、變富、變穩定的趨勢。以上2條多金屬礦體的空間分布、形態、規模完全控制,經初步估算,“Pb-Ⅰ”號礦體、“Pb-Ⅱ”號礦體(未揭露)333+334礦石資源量在10萬噸以上。
2.2礦體形態產狀特征
礦體形態復雜。礦化體主要受NE-SW向構造控制,傾向在290°-330°之間,傾角在70°-85°之間,局部呈直立狀態,根據構造特征判斷,構造發育、界限清晰規則、產狀陡立,構造性質屬壓性斷裂,對成礦條件較為有利。礦化體厚度變化較大,尖滅再現重復出現。
2.3礦石礦物特征
鉛鋅礦石呈角礫狀、團塊狀、不規則狀,角礫大小在1-15cm,主要成分為方鉛礦,具粗晶結構。角礫外圍被褐鐵礦及鉛鋅氧化物充填。
礦石中有用元素較多,主要有鉛、鋅、銅、銀,伴生的有金、鉍、硒等。原生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輝銅礦、輝銀礦、自然銅、黃鐵礦,次生礦物有:水鋅礦、白鉛礦、藍銅礦、褐鐵礦。
2.4礦體礦化特征
礦體礦化極不均勻。方鉛礦呈團塊狀不規則狀分布;銅礦化主要分布于礦化體的上下盤接觸面上,輝銅礦的多呈致密塊狀,局部可見有自然銅,呈粒狀及細脈狀;
根據上述礦體特征,分析認為,成礦因素復雜,物質來源主要與細粒黑云母閃長巖有關,成礦通道和成礦空間與發育在大理巖內的構造(特別是與接觸帶垂直的構造)有關,(含金褐鐵礦氧化礦與斷裂構造和溶巖有關),成礦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銅礦化階段;(2)鉛鋅銀成礦階段;(3)金礦化硅化褐鐵礦化期。
3.1成礦成因
天公尼勒礦區鉛鋅礦主礦體(Pb-Ⅰ、Pb-Ⅱ)產于大理巖斷裂構造帶中,礦體延伸長約220m,由于成礦后期斷層發育,后期斷層破壞作用強烈,礦體由斷續展布的小礦體組成,礦體呈透鏡狀,礦石類型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輝銅礦、硅化褐鐵礦。
礦區附近有區域性韌性剪切帶通過,并有閃長巖巖體侵入。韌性剪切帶未通過巖體,巖體侵入時間是在韌性剪切帶形成之后。同時韌性剪切帶次一級斷裂非常發育,次一級斷裂是成礦前構造,是導礦、容礦的主要構造。
根據前人資料,細粒黑云母閃長巖體中的Au、Ag、Cu、Pb元素豐值較高,高于克拉克值幾十倍。
因此認為礦床成因類型為構造熱液充填型,屬中低溫熱液。構造為韌性剪切帶次一級構造及多期構造,含礦熱液(或礦漿)來自巖漿巖之后的間歇性的多期石英—硫化物含礦熱液。
控礦因素主要為韌性剪切帶次一級構造。其次是大理巖和黑云母閃長巖。韌性剪切帶次一級構造為礦液的儲存提供了容礦空間,黑云母閃長巖在形成過程中為礦體的形成提供了含礦熱液來源。
3.2成礦期
礦區內除了有鉛鋅多金屬礦化體外,還有含金輝銅礦體及含金褐鐵礦氧化礦體,經觀察分析,本人認為成礦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3.2.1銅礦化階段
銅礦化主要有輝銅礦化、藍銅礦化和自然銅,銅礦化主要分布于礦體上下盤的邊緣,分布不均勻,量少,常被褐鐵礦化、硅化、及鉛鋅礦化包圍。
根據礦區內的其他礦化類型的比對,此銅礦化階段的銅礦化體的礦石礦化類型和結構構造特征與礦區內的含金輝銅礦體較為相似,推測判斷此成礦期跟礦區內的含金輝銅礦化同期,應是含金的輝銅礦,但此成礦期的含金量未進行測定。
3.2.2鉛鋅銀成礦階段
鉛鋅礦化主要有方鉛礦和閃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多呈角礫狀、團塊狀、不規則狀,方鉛礦和閃鋅礦呈粗晶結構。在銅礦化之后鉛鋅以礦漿的形式充填斷裂構造中,后經再次的構造作用,塊狀方鉛礦和閃鋅礦體被破碎成角礫狀、團塊狀、囊狀及不規則狀等,方鉛礦角礫常見有石英質或自熔形成的“反應邊”,是繼方鉛礦成礦期之后又一成礦期疊加的結果,此成礦期含銀較高,是方鉛礦伴生含銀的反映。
3.2.3金礦化硅化褐鐵礦化期
此成礦期主要有褐鐵礦化、硅化和金礦化等,在方鉛礦和閃鋅礦體被破碎成角礫狀、團塊狀、囊狀及不規則狀等之后,褐鐵礦化、硅化和金礦化以含礦熱液的形式充填于方鉛礦和閃鋅礦角礫之間,此成礦期含礦熱液量豐富,量大,把方鉛礦和閃鋅礦角礫較明顯地分隔開來。該成礦期含銀也較高,說明此成礦期仍有銀礦化的參與。
此礦化期的礦化特征及礦石結構構造特征與礦區內地表及淺部的含金褐鐵礦氧化礦相似,主要是褐鐵礦化、硅化及金礦化,推測為同一成礦期。
3.3礦物的生成順序
輝銅礦→自然銅→方鉛礦、輝銀礦、閃鋅礦→褐鐵礦、石英、輝銀礦、自然金→藍銅礦、白鉛礦、水鋅礦、褐鐵礦等。
總結出礦床成礦基本規律如下:
(1)礦床受控于天公尼勒礦區內的北西—南東向斷裂構造及其次級構造,構造活動越強,節理裂隙發育部位礦體越富集。
(2)賦礦層位為構造蝕變巖。
(3)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礦化及圍巖蝕變,控制了礦化體的存在和礦化規模。
(4)礦體賦存于多期次疊加的構造蝕變帶的強烈引張部位,斷裂帶早期為壓扭性質、晚期為張扭和張性。
(5)構造蝕變帶產狀較緩部位易形成厚度膨大、品位較高且穩定的礦體。
[1]《找礦勘探地質學》,1984年,侯德義主編,地質出版社.
[2]《巖金礦床含礦構造及圍巖蝕變》,1990年,戴安周主編,陜西省地質礦產局.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