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成
(新疆地礦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環境地質問題研究
■王雙成
(新疆地礦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經濟、技術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科,是一門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礦產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又常常帶來或引發一些環境地質問題,如地形地貌的改變、水均衡變化、地震、"三廢"的產生與污染、水土流失等,給人類社會發展形成了負面效應,在人類活動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表現最為直接。本文對環境地質以及礦山地質災害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并提出了預防和治理礦山地質災害的措施。
環境地質礦山地質災害措施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中出現。一般而言,環境地質作用主要指人類與地質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具體包括:各種自然地質因素、自然地質現象對人類的作用,即自然地質作用;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作用與反作用,即人為地質作用及上述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環境地質是一門介于環境學與地質學之間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的是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研究對象就是地質環境。在礦山企業生產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經常會因為不合理的開采引發一系列地質災害,威脅到礦山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礦山企業的經濟效益。礦山環境地質就是針對人類活動與礦山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礦山的地質環境隨著經營生產活動的強度以及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確保在礦山生產經營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地質環境,這是保證礦山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關鍵。
1.1礦產資源與地質勘察
礦產與它們的衍生產品滲入到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習俗、商業、福利和生活質量。在日常生活中,礦產及其衍生品也隨處可見,同樣能夠反映一個家庭的富有程度,礦產與奢華如同連體兄弟分不開。然而,礦產資源是不可更新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隨著不斷的開發利用,資源的儲藏量與可開采量日漸減少,人類面對礦產資源的可利用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因此,地質學家在可利用礦產資源預測與勘探中起著重要的角色。礦山環境研究是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地質工作領域。由于礦山開發可能誘發重大的地質災害,各國普遍高度重視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在礦山開發過程中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礦山環境工作中,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酸性排水的治理和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例如,加拿大為了保證礦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開發和應用新技術預防和控制酸性排水,一方面致力于礦務和化石燃料資源加工有關的恢復和環境治理生物工程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1.2環境地質問題在地質勘查中的重要性
我國要實現21世紀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家的安全,必須徹底解決我國面臨的重大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些最具挑戰性的資源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在什么地方能夠找到大油氣田和大礦或礦集區;如何在新的勘探領域尋找油氣藏和礦床;如何更科學地評價地下資源的潛力;新的和非常規的地下資源有哪些;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資源;如何評價土地質量和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什么機制導致物種瀕危,如何進行防范;生態系統是怎樣退化的,如何防止和恢復;如何迅速查明造成重大環境污染的分布和原因并防止其發生和擴散;怎樣安全地處置有毒和放射性廢物,如何修復被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如何改善大氣質量,等等。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讓人民擁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空間。因此,要著眼于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最終目的是把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1.3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特點
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人類所開展的礦業活動造成的,無節制的礦業活動超出了礦山地質環境的承載范圍,加之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隨意排放污水、廢氣和廢渣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短期內是無法扭轉的甚至是永遠不可逆的,當然,礦山自然地質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出現有其自身的特性。選用何種開采方式以及礦產種類造成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也有所區別,例如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出現地面塌陷或者裂縫等情況,造成低洼平坦地區積水,這會對耕地造成嚴重破壞,還會對建筑物構成破壞,再比如我國西北部地區的沙漠化問題和沙塵問題也和水資源遭到破壞緊密相關。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所呈現出來的不是單一性的環境問題,往往是多種問題的集中凸顯,例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大氣環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資源破壞等,由于問題的多樣性,使得危害更強、治理更難、影響也更加深遠。
2.1疏干排水
采礦時對地下水必須進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強排,由此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問題。首先是礦井突水事故不斷發生。許多煤礦的上覆和下伏地層為含水豐富的石灰巖,特別是北方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不僅煤系內部有含水性強的地層,其下伏為巨厚的奧陶紀灰巖。這些礦床隨著開采的延伸,地下水經深降強排,產生了巨大的水頭差,使煤層受到來自下部灰巖地下水高水壓的威脅,在一些構造破碎帶和隔水薄層的地段發生突水事故,嚴重地威脅著礦井和職工生命的安全。
2.2其他因素
從多年的采礦工作中,我們發現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多的問題都是在小的方面不斷的加深所導致的。有些是開采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如開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應力相應增大引起冒頂、片幫、脫盤甚至巖爆的嚴重地壓災害;有的是開采中忽視預防或開采不規范、管理不科學導致的,如采空區不及時充填、廢渣廢水隨意排放、水文地質及構造不了解、盲目指揮、違章作業、私挖亂采等,非穩定因素積聚到一定限度引發各種災害;有的礦山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或為擺脫一時的經營危機,擯棄常規,如采富棄貧、求近避遠,結果為后期發展埋下災害隱患;曾一度泛濫的民采風潮掠奪式的開采活動也對部分國有大中型礦山造成嚴重干擾和資源、環境破壞。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采用針對性的方法來解決地質災害,并且將防治方法進行一定的深化,杜絕表面化措施。
我國地域遼闊,礦山分布不均,導致礦山作業分散,眾多單位在采礦時操作不規范,導致嚴重的地質災害問題,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通過規范的制度、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新政策的實施,來控制采礦過程中對自然造成的破壞,在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情況下,處理和礦山開采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資源的持續性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1]段許平,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的必要性分析 [J].城市建筑,2013.
[2]曹德仁,基礎地質工程與地質勘察應用探討 [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
[3]李福君,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環節的深化研究 [J].科技創新導報,2013.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