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鳳 祁煥青 孫婷婷
(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萬保溝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
■楊占鳳祁煥青孫婷婷
(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00)
萬保溝金礦礦區在柴達木準盆地和柴達木南緣臺緣的褶皺帶上,屬于多期構造活動的一個中央隆起帶。因為構造活動時間較長,以及疊加作用的影響,所以它是礦區內一條可控制地層和巖漿巖的分布與成礦等的重要構造帶。
萬保溝金礦地質特征成礦規律
青海省格爾木市萬保溝金礦礦區地質構造活動時間長,疊加作用標志明顯,是一條重要的成礦帶。
礦區屬于東昆侖的地層區,此區地層的各群、組之間都以斷層接觸為主,呈斷塊地產出,地層主體的走向呈現為近東西向。礦區主要的地層為上元古界萬保溝群上碎屑巖組,巖性多數為淺灰灰巖、淺灰綠色板巖和變砂巖等。板巖和變砂巖均有局部破碎;局部的褐鐵礦化和黃鐵礦化發育較好。金異常則主要反映于該異常中。
礦區屬于斷裂構造發育,延伸方向主要是近東西向,而南北向、北西向也有規模不同的金礦產出。斷裂性質主要為壓扭性,其次為平移斷層,多數是逆沖斷層;沿著斷裂走向,受到構造的擠壓作用,發生巖石破碎和強烈蝕變,片理初步發育,形成了寬窄不同的蝕變帶,也是儲礦找礦的地區。
2010-2012年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昆侖河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在昆侖河地區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共圈定異常188處,涉及到本次預查區工作范圍內的共5處,自北向南依次為HS甲19Au(Mo、As、Cu、Au、)、HS乙311Au(Cu、As)、HS12乙2Au、Mo(Cu、As、Co、Ti)、HS乙150 W(Cu、Ag)、HS甲151W(Ag、Cd)異常,各異常特征介紹如下:
2.1銅金山HS甲19Au(Mo、As、Cu、Au、Co)綜合異常特征
該綜合異常以Au元素異常為主,異常組合元素為Mo、As、Cu、Au、Co等。異常呈不規則狀展布,總面積約10km2;異常相互套合較好,Ag、Au、As、Mo四種元素具有基本一致的的濃集中心,Au、Mo、As等元素均具明顯的三級濃度分帶,強度高,Cu、Mo等元素具二級濃度分帶;除異常組合元素外還伴有Ag、Sb、Sn、Fe、Ti、V等元素的弱異常。其中Au元素峰值14.1×10-9,均值5.81×10-9;Cu元素峰值348×10-6,均值143.49×10-6,As元素峰值200×10-6,均值94.9×10-6。異常具有規模大、濃度高、元素多、套合好等特點。
2.2昆侖河HS乙311Au(Cu、As)綜合異常特征
該綜合異常Au以元素異常為主,異常組合元素為Cu、As,面積約1km2,其中W元素峰值6.7×10-9,均值5.2×10-9,Cu元素峰值161×10-6,均值 116.65×10-6;As元素峰值 68.45×10-6,均值63.62×10-6。
2.3HS12乙2Au、Mo(Cu、As、Co、Ti)綜合異常
該異常位于,銅金山南側,異常面積約3.9 km2,異常主元素為Au、Mo,副元素Cu、As、Co、Ti。其中Au、Mo具有三級濃度分帶,異常中部元素套合較好。Au峰值為15.5×10-9、平均值10.88×10-9,Mo峰值為15.4×10-6、平均值15.07×10-6。
礦點地處萬保溝中、上游西側的1∶5萬水系沉積物AS9異常中,經踏勘檢查發現礦化體多為含金銅石英脈,均產于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溫泉溝組片理化帶(蝕變帶)內,礦化帶長千余米,寬度在20-50m不等。
礦點地處萬保溝中、上游西側的1∶5萬水系沉積物AS9異常中,經踏勘檢查發現礦化體多為含金銅石英脈,均產于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溫泉溝組片理化帶(蝕變帶)內,礦化帶長千余米,寬度在20-50m不等。含金、銅礦化石英脈在片理化帶中順裂隙產出。礦化集中地段,斷續長度約1.8km,寬約10-30m,除此之外,其他地段的礦化呈細脈狀(或稀疏浸染狀)產出,一般長5-10m,寬約0.1-5cm,礦化體走向與地層走向相一致,傾角65-80°之間。
礦物組合及結構構造。該礦點礦石類型較單一,主要為黃銅、黃鐵礦化石英脈,礦石具浸染狀、塊狀構造,他形粒狀結構。礦石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為石英、方解石等。經采樣測試分析,銅含量最高1.11%,一般在0.07-0.78%之間,金含量最高17g/t,一般0.6-3g/t。
4.1空間條件成熟
礦區內的礦體和地面所圈出磁測異常區均分布于斷裂帶間,斷裂帶框定礦體的規模和展布,所以斷裂帶是本礦區最主要的控礦構造,其旁側褶皺和層間錯動等,成為蝕變帶的發育容礦場所。經判斷此斷裂帶是含礦熱液的運移通道,也是礦質聚集與沉淀的空間。
4.2熱力條件成熟
異常區的外圍發育的巖漿巖較成熟,在其侵入活動中可萃取礦源層中的金,并使之活化、遷移和富集,為其提供充足的熱力條件。
礦石以自然類型對其劃分氧化帶。礦區礦體的氧化帶發育不全,伴隨構造的裂隙,地表的氧化帶進行破碎發育,氧化帶內的巖礦石呈現他形粒狀的結構,蜂窩狀的構造、碎裂狀的構造。受地表的氧化淋濾作用,次生蝕變一般分為孔雀石化、藍銅礦化和褐鐵礦化等。
孔雀石化:于地表和近地表的矽卡巖、近矽卡的巖圍巖中發育,期主要成分是孔雀石,分布呈現塊狀、粉末狀和薄膜狀以及斑點狀等。
藍銅礦化:于地表和近地表的矽卡巖以及近矽卡巖的圍巖中發育,分布呈塊狀、薄板狀和薄膜狀以及斑點狀。
褐鐵礦化:交代為黃鐵礦、鈦鐵礦何磁鐵礦的礦物,呈浸染狀結構、蜂窩狀結構、薄膜狀結構和碎裂狀構造,局部呈現條帶狀或者細脈狀,巖石較破碎。
萬保溝金礦礦點地表出露有一定的規模,根據地質條件分析,成礦條件較好,與化探異常套合。根據成礦條件,與化探異常套合較好等成礦事實分析,該點對于該地區的找礦,特別是尋找與海相火山巖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仍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及找礦前景。
[1]劉云華1,2,李真1,2,周肅3,韓一筱1,2,李歡1,2,李興1,2,周賽芳1,2.南秦嶺東溝-金龍山金礦地質特征、成礦時代及其地質意義 [J].地學前緣.
[2]王冠,孫豐月,李碧樂,李世金,趙俊偉,楊啟安,奧琮.東昆侖夏日哈木礦區早泥盆世正長花崗巖鋯石U-Pb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動力學意義 [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3 (04)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