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雁
(核工業230研究所 湖南 長沙 410007)
湖南礦山地震類型及特征分析
■李大雁
(核工業230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07)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腹內有諸多礦山資源,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和良好的生活,然而礦山的不穩定往往也會造成很多自然災害,地震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目前,結合礦山地震的形成原因,一般將其分為誘發構造型礦震、誘發塌陷型礦震、巖(煤)爆誘發型礦震等三類,本文主要結合湖南礦山實際,對各個類型的礦山地震進行深入分析,剖析其存在的特征和規律,以期為安全穩定開發湖南礦山提供對策建議,促進安全生產、防震減災,提高群眾的安全感。
湖南礦山礦山地震類型特征分析
工業革命以來,地下礦山資源的可用性逐漸被人們發現并使用,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豐富的各種產品和方便,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下礦源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大,給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圈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和傷害,并且還在不斷地擴大,而這種影響也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形成了一次次的自然災害。而礦山地震,就是因為地質結構被破壞而引發的,并且已經成為礦山開發的一大殺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礦山地震屬于地震的一種,是典型的自然災害,是地殼運動所導致的一種現象。之所以稱為礦山地震,并不是指由于礦山開發或者其本身造成的地震,而是由于礦山開發導致應力集中或者地質變化等因素,引誘發生的地震。礦山地震與天然地震有諸多不同,其周期明顯長于天然地震,并且震源淺、震級低,最高記錄是5.5級。[1]
對于湖南而言,由于湖南地處長江中部,歷經多年遇水沖刷和生物繁衍,形成了豐富的地下礦物。湖南屬于多震省份,但是震級相對較小,據統計近30年來,先后發生各類地震達4000次,其中因礦山地震有100余次,約占2.5%;根據地震級別來分析,2級以上地震中,礦山地震占到了較大的比例,比如,根據國家科學統計,湖南從2002年到現在共發生各類地震330次,其中礦山地震發生了65次,占到19.7%,較總次數比例提高了近17個百分點。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礦山地震特征非常明顯,并且相對于自然地震而言,能夠摸索規律,做好預防,避免災害擴大或者增加。
目前,各界學者普遍認為,礦山地震依據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為誘發構造型礦震、誘發塌陷型礦震、巖(煤)爆誘發型礦震等三類,下面,筆者結合礦山地震的類型,逐一對湖南礦山地震相關情況進行分析。
2.1誘發構造型礦山地震
所謂構造型礦山地震是指,由于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當地的地形結構進行了部分改變,而這改變剛好又接觸到斷層,造成彈性能量釋放,從而引發地震。[2]這樣的礦山地震又可以根據施工類型的不同,分為抽水誘發的礦山地震和采礦引發的礦山地震,前者是指在采礦過程中,由于抽水造成水壓,侵潤了斷裂面,當水壓減去后,由于斷裂面瞬間去除壓力,會形成壓力偏差,而這個力度大于抗剪強度時,則會引起粘滑效應,從而導致地震發生,后者是指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由于礦物地下承受的壓力失衡,引發的地震。通常,誘發構造型礦山地震的震源非常的淺,其鎮中處于比較深的開采區,鎮級相對而言偏低,一般處于3.5級以下,主要誘因是礦山開采活動。
綜上所述,湖南發生的構造型礦山地震在孕育過程當中,其受力經過積累一調整一釋放三個主要階段,屬于典型的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發震模式。
2.2誘發塌陷型礦震
正如其名,誘發塌陷型礦震主要是指因為礦山開采形成的空體塌陷形成的地震,該類地震在過去發生較多,主要是由于當時技術條件落后,生產工藝較差。當前,隨著各項科學技術的運用,該類礦山地震已經得到有效偵查和治理,發生越來越少。誘發塌陷型礦震與誘發構造型礦山地震存在明顯不同,與應力場之間的關系不是非常密切,其震中不固定,往往會發生遷移,呈現出群震型或孤立型。
湖南邵東牛馬司礦區曾于1997年9月和2001年5月分別發生過3.2級、3級的地震,屬于典型的誘發塌陷型礦震。主要原因是該煤礦礦區開發較早,自光緒初年就開始進行開采,后來改革開放后,開采力度進一步加大,但是大規模的開采缺乏統一的技術條件,造成裁決地面發生沉降,從而誘發了地震。地震時,據群眾反映,礦井內發生坍塌,內部裝置停止,礦井頂部有巖塊掉落,能夠聽到沉悶的響聲。從專業角度分析,該地震震中位于成片的采煤區,波形比較光滑,S波較明顯且周期大,P波初動向上,振幅明顯大于P波的振幅,同時,衰減非??欤掷m時間比較短,類似于人工爆破。從群眾感受分析來看,能夠聽到沉悶的轟隆聲,個人有下沉的感受。
2.3巖(煤)爆誘發型礦震
該類地震發生條件要求較高,發生頻度非常低,危害相對較大。一般而言,巖(煤)爆誘發型礦震屬于漸進性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劈裂成板,第二個階段是剪斷成塊,第三個階段是塊片彈射。在大量應力變化下,存儲了諸多硬質脆性巖體,當礦上開采時,則造成圍巖的應力躍遷,集中了更多的能量,并逐漸形成剪脆性破壞,伴隨聲響和震動。在消耗部分彈性應變能的同時,剩余能量轉化為動能,使圍巖由靜態平衡向動態失穩發展,造成巖片隔離母體,獲得有效的彈射能量,猛烈向臨空方向拋射。
在湖南安化縣青山硫鐵礦曾于1996年7月發生過一次巖(煤)爆誘發型礦震,此次地震造成的損失非常嚴重,礦區在連續一周內接連發生余震,導致開采停工,埋了很多采礦設備。從此次礦山地震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巖(煤)爆誘發型礦震的發生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巖體經受較強的地應力作用;二是圍巖內儲存有較大的彈性應變能;三是埋藏位置有較緊密的圍限條件;四是機械開挖造成應力的突然釋放。[4]
筆者在湖南從事礦山地震研究多年,并親身經歷過多場礦山地震,為了更好地總結和研究礦山地震,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近年來湖南的礦山地震發生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分類型對礦山地震的特征特點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湖南礦山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1]童迎世,童敏,洪迅.湖南礦山地震類型及特征分析 [J].華南地震,2003,03:49-56.
[2]童迎世,李春鵬,童敏.湖南典型礦震震例分析與研究 [J].華南地震,2009,03:56-63.
[3]袁子清.礦震地震活動響應規律及其危險性預測研究 [D].中南大學,2007.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