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秀 劉剛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廠 天津 300280)
黃驊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層研究
■田偉秀劉剛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廠天津300280)
歧口凹陷位于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中北部,遠離新生代板塊邊界達1000km以上,位于板塊內部,廣義上包括北塘次凹、板橋次凹和歧口次凹三個主要的沉降和沉積中心。古近系地層主要發育沙河街組和東營組,其中沙河街組分四段,東營組分三段。本次研究涉及該區北塘、板橋、北大港、歧口、灘海五個構造區塊。
歧口凹陷古近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層序地層三角洲
近幾年,隨著深層、灘海和隱蔽油氣藏成為該區重點勘探領域,地層研究工作不系統、不完善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各項研究工作的深度和水平,影響著勘探的水平和效果。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巖石地層學、年代地層學、生物地層學、層序地層學、氣候地層學的理論和方法,完善統一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層劃分方案,建立歧口凹陷分單元古近系標準剖面,細分歧口凹陷古近系單元及建立對比、劃分標志。
主要內容及結論如下:
(1)生物—年代地層的劃分與對比詳細擬定了歧口凹陷及各區塊古近系各地層單位的生物—年代地層劃分標準;對不同區段的主要鉆井進行了生物—年代—巖石地層劃分和對比;對重點層段劃分的古生物依據進行了討論,如東營組三段與沙河街組一段的界線、沙河街組三段與沙河街組四段的界線。研究發現,BS35井可作為區分沙河街組和東營組的重要參考剖面。該井2362-2523m段,見單峰華花介、近三角河北介、彎脊東營介、唇形脊東營介等介形類化石,這幾種化石都是渤海灣盆地東營組常見種,而且前兩者主要分布在東三段;疑源類的光面球藻屬,粒面球藻屬較下部地層發育;孢粉組合特點為榆粉屬、櫟粉屬含量近等。2523-3468m段,則出現大量指示沙一段的介形類代表化石;藻類中出現了標志性屬種多刺甲藻屬和小古囊藻:孢粉化石中櫟粉屬含量明顯高于榆粉屬。上、下兩段的孢粉、藻類和介形類都是渤海灣盆地東三段和沙一段的典型組合,具有明顯區別。同時,該界線的確定修正了板橋凹陷東三段—沙一段巖性界面與其他凹陷不一致的情況。本次研究以BS 7井、BS 6井、BS 701井等井為代表建立了分布于沙三段下伏地層的“褶皺藻屬-盤星藻屬”組合,表現在褶皺藻屬在組合中占優勢,盤星藻屬有一定數量,同時,均含有一定量的渤海藻屬、副渤海藻屬等渤海藻科分子。該組合與冀中坳陷沙四段上亞段已建立的“褶皺藻屬-德弗蘭藻屬組合”和下遼河坳陷以及中原油田東濮坳陷沙四段上亞段藻類組合有很大的相似性,進而從生物化石組合的角度證實了沙四段上亞段在研究區的存在。在整個渤海灣沿岸盆地沙三段、沙四段的分界是一個生物地層界限,劃分標準是以光滑南星介或肥實美星介的滅絕作為沙四段的結束。而研究中發現,由于在歧口凹陷地層中光滑南星介或肥實美星介極為罕見,所以歧口凹陷沙三段、沙四段界限的確定應該強調化石組合的特征,而不能過分的依賴少數標志性的化石。
(2)層序地層的劃分與沉積體系研究根據地震層序界面識別的標志,對研究區14條測線的目的層進行地震層序地層格架分析,結果表明研究區識別標志主要為上超和削截,并將目的層位劃分為7個三級層序,自下而上分別為Sq1、Sq2、Sq3、Sq4、Sq5、Sq6、Sq7,進一步識別各層序不同體系域的劃分特征,總結了各層序地層的發育樣式。研究表明,該區主要發育扇三角洲、辨狀河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湖泊、重力流五種沉積體系,構造位置上,斷控陡坡區主發育扇三角洲沉積,緩坡區主要發育辨狀河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沉積;時間上,沙河街組時期以發育扇三角洲、辨狀河三角洲為特色,東營組時期主要發育(湖泊)三角洲沉積。研究區物源供給系統可劃分為垂向物源和軸向物源兩大類。垂向物源分別來自于北部滄縣隆起,南部埕寧隆起;軸向物源發育于南大港、北大港潛山帶,沿兩個潛山發育、向兩側凹陷分散的軸向物源是潛山兩側和東端發育大型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積的主要原因,由于潛山兩側具有北緩南陡的盆緣背景,沉積物向兩側的分配不均勻,沉積體系類型及規模不同。時間上,沙三段時期,以垂向和軸向物源供給都較發育;沙一段物源供給整體弱;東營組時期,軸向物源供給成為主要營建力量。
(3)氣候地層學研究與古氣候恢復本次研究首次綜合利用粘土礦物、碳酸鹽巖、孢粉等氣候標志,總結了歧口凹陷古近系的氣候變化規律和氣候地層標志,指出古氣候演化特征可作為該區年代地層劃分與對比的標志。由于古氣候的干濕交替變化,控制著物源區的風化作用類型和強度,也影響到匯入盆地的徑流,進而影響盆地物源供給,因此是開展化學地層分析的基礎,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同時,黃驊坳陷新生代各時期地殼拉張量和構造沉降速率曲線,清楚的表明了歧口凹陷伸展和沉降最為明顯的時期可與鈣質沉積發育的高峰時期相對應,這可能意味著組成盆地碳酸鹽沉積的鈣質來源于海水的入侵。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