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海 李得順 王濤 陳晨
(1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青?!∥鲗帯?10012;2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 青海 西寧 810012;3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青海 西寧 810000)
青海省拉陵高里河西地區金礦成因機理淺析
■林艷海1李得順1王濤2陳晨3
(1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西寧810012;2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青海西寧810012;3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青海西寧810000)
礦區出露地層相對簡單,以古元古代、古生代及新生代地層為主,區內構造線方向為北西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以北西向逆斷裂為主,北東向斷裂次之;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以層間小揉皺的形式出現;巖漿巖發育,主要為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巖。
青海省金礦成因
1.1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Pt1J)
金水口巖群少量分布在礦區南部,出露面積占5%,為一套中深變質巖系,總體走向北西向,傾向30°,傾角50°-75°之間,局部受構造作用呈現南傾;巖性主要為眼球狀黑云母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白云石英片巖等:
1.2奧陶紀祁漫塔格群下部碎屑巖組(OQ1)
該套地層在礦區分布較廣,出露面積占70%;HS7水系異常在該地層內??傮w北傾,傾向0°-40°,傾角40°-65°之間;該巖性組出露巖性較多,主要有巖屑砂巖、砂巖、粉砂巖、硅質巖、灰巖、板巖、大理巖、凝灰巖、玄武巖及火山角礫巖;
1.3晚泥盆世牦牛山組(D3m)
零星分布于礦區西北部,為陸相碎屑巖建造,總體北傾,傾角40°-48°,巖性組合為灰色、灰紫色、灰綠色塊層狀變質復成分礫巖、砂質礫巖夾含礫不等粒-中細粒巖屑砂巖,中粒長石砂巖夾中基性火山巖。礦區內主要出露巖性為復成分礫巖(cg)。
1.4早石炭世大干溝組(C1d)
少量分布于礦區南部,巖性組合主要為生物碎屑灰巖、泥晶灰巖、大理巖,石英砂巖、復成分礫巖等,巖石中含豐富的珊瑚、腕足類、蜓,少量的苔蘚蟲、有孔蟲及植物等化石。
1.5第四紀地層(Q)
第四紀堆積物分布在礦區河谷兩側及盆地邊緣。主要有晚更新世洪積物和全新世沖洪積物。其中,晚更新世洪積物(Qp3pl)分布在山前寬闊的灘地之上,全新世沖積物(Qhpal)分布于現代河床及兩岸。
受本區昆北斷裂的影響,礦區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北西向,次為北東向、東西向,斷面傾向北東,主要為逆斷層,北東東向斷裂為平移斷層,平移斷層切割早期斷層。主要斷裂有7條,其中北西向斷裂5條(F1-F5),北東向斷裂2條(F6、F7)。
礦區巖漿活動頻繁,侵位時代為燕山期(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侵入巖以中酸性為主,其中晚三疊世侵入巖主要分布在礦區西部,侵入于奧陶紀祁漫塔格群地層中,出露面積約4km2,巖石類型單一,為灰白色中細粒花崗閃長巖;而早侏羅侵入巖多呈巖株狀分布在礦區東部,出露面積約為2.5km2,與中奧陶世-志留紀灘澗山群碎屑巖組呈侵入接觸關系,巖石類型有灰白-淺肉紅色中粒二長花崗巖、淺肉紅色中細粒鉀長花崗巖。
4.1金礦化蝕變帶特征
(1)MⅠ-Au礦化蝕變帶由13TC16、13TC19及13TC13控制,目前控制長度300m,地表寬度3.0-5.0m,產狀25-35°∠54-64°;礦化巖性主要為褐鐵礦化碎裂狀含炭質硅化硅質巖,表現為細小的石英脈呈網脈狀分布(1-2mm),且見有炭質呈粉末狀分布,易污手,褐鐵礦多呈薄膜、細脈狀分布,局部地段肉眼可見極細粒的黃鐵礦分布于石英脈中,蝕變帶金含量多在0.2g/t,最高可達0.26g/t;2014年對其進行的深部鉆探驗證工作共圈定金礦化體14條,其中MⅠ -4、MⅠ-8礦體金品位多在0.32-0.69g/t,單樣最高品位3.18g/t,初步分析認為該礦化蝕變帶具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
(2)MⅡ-Au礦化蝕變帶由13TC21控制,長約100米,寬約4.8米,呈北西走向。礦化巖性為褐鐵礦化碎裂狀含炭質硅化硅質巖,表現為細小的石英脈(1mm)及粉末狀的褐鐵礦化較為發育;其中MⅡ-2礦體金品位為0.33g/t;其余MⅡ-1、MⅡ-3、MⅡ-4、MⅡ-5、MⅡ-6礦體金品位多在0.14-0.22g/t之間。
4.2金礦化體特征
2014年通過對金礦化蝕變帶的進一步揭露驗證,共圈定金礦化體24條,多為單樣控制,少數礦體具一定厚度,其中金品位大于0.3×10-6的礦化體6條,其編號分別為:MⅠ-4、MⅠ-8、MⅡ-2、MⅢ-1、MⅢ-3、MⅣ-1;其余礦化體品位多在0.1-0.3×10-6之間。
5.1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中礦石礦物成份比較簡單,主要有磁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石墨、毒砂等。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及粘土礦物等。
5.2脈石礦物成分
石英:該礦物為熱液作用的產物,呈充填狀分布在巖石中的網狀裂隙中,其裂隙寬在0.005-0.80mm間。
5.3礦石結構類型
碎裂結構:巖石經歷了脆性動力變質作用,使玉髓強烈破碎。
它形晶粒狀結構:硅質巖中磁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礦物多呈它形晶粒狀產出。
泥質隱晶狀結構:硅質巖中多數礦物多為隱晶質的硅質,十分細小硅質成分是石英或玉髓不易確定。
5.4礦石構造類型
星點狀構造:硅質巖中金屬礦物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等多呈星點狀分布在巖石中。
定向構造:硅質巖中粘土礦物呈鱗片狀多依長軸方向平行定向排列。
脈狀構造:巖石中磁黃鐵礦、黃銅礦多充填在裂隙中呈脈狀產出。
塊狀構造:致密狀硅質巖常具有明顯塊狀構造,表現為巖石總體上物質成分較為均一。
5.5礦石類型
主要為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鐵礦石及熱水沉積型金礦石。
5.6圍巖蝕變特征
區內蝕變主要見有矽卡巖化發育在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與碳酸鹽巖接觸帶上,硅化較為普遍的發育在硅質巖、砂巖中,而角巖化多發育在砂巖中。
礦區祁漫塔格群碎屑巖組中硅質巖是金礦化體的主要含礦層,也是祁漫塔格構造裂陷帶的產物,具備尋找噴流—沉積型礦產,通過區內硅質巖與粉砂巖互層分析認為硅質巖形成經過多次沉積階段,在成巖過程中,同期發生了同生熱液活動(即造成物質融解、遷移、交代、充填和重結晶,形成石英團塊及脈體),后期受構造等活動發生了后生熱液活動(即形成許多熱液脈體,對原巖改造作用較大),兩種熱液活動的疊加,造成巖石中可見多其次形成的石英脈相互穿插,形成網脈狀,加之本區已發現角礫狀的硅質巖,說明本區經歷了較為強烈的構造作用。而薄層狀產出的金礦化體表明不同階段熱水沉積過程中金元素的階段性富集及沉積。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54-1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2014-ZJ-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