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圣寶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惠州516000)
巖溶地區勘察工作方法淺析
■鄭圣寶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惠州516000)
巖溶地區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3,由于其下巖石具可溶性的特點,巖溶區常出現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給城鎮、道路建設帶來不利影響,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做好巖溶區勘察工作,分析巖溶區工程地質條件,巖溶分布、發育規律,為后續工程建設、減少或消除地面塌陷地質災害,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以廣東省龍門縣巖溶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地面塌陷地災治理經驗出發,分享一下工作過程中對巖溶地區勘察的個人淺見。
巖溶地區 勘察 地質災害
在中國,巖溶地區面積約365萬平方千米,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3,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加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程將不可避免的穿過巖溶地區。但由于巖溶區工程地質的隱蔽性、復雜性,使其成為基礎建設的一個難題。而巖溶地面塌陷具隱伏性、突發性、群發性等特征,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產生較大威脅。因此,在巖溶地區進行建設工作,勘察先行,摸清工程建設區域巖溶分布及發育規律,為未來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減少或消除由于巖溶地質產生的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具有重要的意義。龍門縣位于廣東省中部,處于巖溶盆地地貌,其下主要發育石炭系石磴子組灰巖,巖溶類型以覆蓋型巖溶為主。以下,本人根據這幾年在龍門縣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地災勘查、治理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一些個人看法,與同行交流探討。
近年來,國內外均有大量文獻及實例對巖溶發育特征、分布規律的影響因素、權重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氣象、氣候、C02含量、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斷裂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多方面,可見巖溶發育是一個多時相、復雜的過程。而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只有綜合把握各個影響因素,才能對本區巖溶的發育及分布特征作一個基本推演,再加上多種勘察技術的運用,才能加深對本區巖溶地質的了解程度,為工程設計、施工最優解決方案提供依據。巖溶區勘察工作方法主要有前期資料收集、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鉆探等,實際工作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手段結合的方法進行。
2.1前期資料收集
如收集區域氣象、水文、區域地質、地質災害等資料。由于不同氣候帶及地理條件的共同影響,我國形成了豐富的巖溶地貌,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天然巖溶“檔案館”,了解本區的地質構造歷史及以往的地質災害,基本掌握本區的巖溶發育規律。如中國北方,由于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少,冰川形成的巖溶較少;而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由于構造活動強烈,地層強烈抬升,且氣溫較低,氣候干旱,目前巖溶主要被冰凍碎屑層所覆蓋;中國南方地區由于氣候濕潤、降水不規則,導致巖溶區地面破碎,流水侵蝕增強,較多沖積錐巖溶;中國西南地區如四川西部則由于封閉盆地,氣候變化劇烈,沉積了大片泉華和鈣華,由于后來的構造抬升而形成的垂直分層的巖溶洞穴。
2.2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
主要包括巖溶類型、形態、分布和規模,地質構造、斷裂帶的位置規模等,推斷溶洞分布及走向,如龍門縣平陵鎮溶洞主要為北西、北東走向分布,在區域上,該區位于大塘斷裂(北東向)及平陵擠壓(北西向)構成的反接復合構造體系,顯示巖溶發育與地質構造、斷裂的相關性。勘察過程中應重視區域地質構造的分布規模及走向,查明建設場地及附近的構造通過情況。同時應了解地下水賦存、水位變化的運動規律,由于地下水的長期活動,對可溶性巖不斷進行溶蝕和侵蝕,使裂隙空間擴大,形成溶洞、溶隙、溶蝕溝槽等,為上部土洞及塌陷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質運營和儲存空間,同時由于地下水的潛蝕作用,使土洞的擴大,進而誘發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2.3地球物理勘探與鉆探
如采用高密度電法,通過過觀測和研究天然電場或人工電場的分布規律,當地下發育有土洞、溶洞的區域,填充或半填充的土洞、溶洞富集大量的水,視電阻率值較低。溶洞內充填物干燥松散時,視電阻率較高。導致此區域與周圍填土或圍巖有很明顯的電性差異。因此,可通過高密度電阻率法可以查明地下土洞、溶洞發育的位置。為進一步精細化鉆探工作準備。鉆探過程中,應及時記錄地下水的初見水位,根據鉆進過程動態及取芯判斷是否存在土洞,并與地球物理勘探結合進行驗證,且應重視基巖頂板埋深、起伏,在水動力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由于在基巖與土層的接觸面上,由于地下水的活動、強烈交替,易形成巖溶強發育帶。鉆進過程中的及時編錄是保證資料準確性的前提,如龍門某校址巖土工程勘察,鉆探過程中首次揭露基微風化巖面(厚度1.5m)后,其下又見全風化巖(厚度14m),其下復見微風化灰巖,如果在鉆探過程沒有對該層全風化巖的鉆進動態進行了解(如鉆進速度、難度),可能會將其劃為1個高14米的溶洞,造成判斷失誤,影響勘察成果質量。
由于巖溶發育的差異性及復雜性,在巖溶地區進行的勘察工作應在充分了解本區域的氣象、水文、區域地質、地質災害等資料的基礎上,采用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鉆探等多種手段結合的方法進行,工作進行過程中,應重視對區域地質構造、斷裂、地下水條件、基巖的調查,同時做好記錄工作,在此基礎上研究本區巖溶的發育、分布特征及規模,為工程建設提供合理、有效的處理方法,減少或消除由于巖溶所產生的地質災害。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