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軍
?
用文化改變學校
朱軍
【摘要】一所學校要轉型發展,需要從文化的視角來思考學校既有的制度、觀念、做事方式與新追求之間的差異,主動地開啟文化追尋。文化改造是學校轉型發展的目標和境界,竹行小學著力構建的“至善文化”,給學校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態,一種全新的行走路徑。
【關鍵詞】文化差異;至善文化;發展路徑
一所學校要轉型發展,需要從文化的視角來思考學校既有的制度、觀念、做事方式與新追求之間的差異,適時主動地開啟學校的文化追尋,從更深的層面來推動學校更高質量的辦學實踐。
學校轉型,需要我們把握學校原有的辦學短板,尤其必須準確把握所在學校現實的、已經沉淀的、相對約定俗成的制度、觀念、習慣、做事方式、風氣和態度等在什么領域、哪些環節與學校轉型發展目標之間存有沖突和排斥。
1.學校教研方式的改變顯得緩慢,研究難以深入。2014年1月,學校提出“改進校本教研”的任務和思路。要求每學期每個教研組要圍繞1-3個話題,做一次深度的文獻研讀,寫一篇深度設計的教案,制作一件多媒體課件,執教一次“同課異構”研究課或是“問題解決”展示課,寫一篇“問題解決”思考文章,各組舉辦問題沙龍,形成一批沙龍文稿。然而,我們的校本教研做得還是很粗放。教研組滿足于“某人上一課,大家評一評”的模式,沒有深究一點,進行系統探討和整體把握。我們學校的教研組活動并未呈現出一些新的特質。
2.學校核心團隊的力度一旦不著力在某一項改革點上,這項改革舉措往往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2014年2月,我校全面推進小組合作學習,20多個班級圍起課桌,選做組長,培訓組員,培養學生課堂展示的積極性。后來學校教學研究轉向“課模推進”,關注的不多了,甚至不關注了,參與的班級紛紛撤回原來狀態了,桌子不圍,特別是上課的過程中很少推進合作學習了。原因就在于,有些老師還是覺得不習慣,過去的教學組織方式易于課堂管理。這就是課堂管理新舊文化之間的沖突。
沒有學校文化的轉型,就沒有學校發展的真正轉型。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竹小由一所鄉鎮中心小學發展成為一所城市街道的現代化小學。來自全國23個省和地區近2300名師生在這里學習生活。行走在這里,你會深刻地感受到生源省份之眾多、地域之廣袤、個性之豐富。當前,我們正在努力實踐自己的愿景:讓普天下最廣大的兒童,在最為完整的學校,以最為美好的方式,實現最為完善的生長,成就最好的自己。
1.發展至善教師。
培養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要務。在竹小辦學的理想中,就是要建設一支“志存高遠、德藝雙馨、善于創新”的教師隊伍,擁有“鷹一樣的個人,雁一樣的團隊”。
我們的舉措有三:一是扣好第一顆紐扣。青年教師研修班是我們構建起來的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我們開展十項專業能力和教師基本功培訓,安排教師讀書、外出參加各級各類的課堂觀摩、專家講座、理論培訓。二是喚起生長的自覺。我們啟動了“拔節”計劃。約請專家給教師做講座,引導大家對教育理念和教師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聘請專家一對一地指導上課、寫作和閱讀。三是持續為心靈“保溫”。我們開辦“至善”論壇,大家先后以“教師的心靈成長”“不抱怨的世界”“想要怎樣的精神生活”“至善的那些事兒”等話題開設講座和沙龍,大家以個人的視角講述了對美好生活和高尚心靈的追求,大家的共同關注構建起了共同的話語圈。
而更多的老師在自覺地將校園中幸福的味道一次次匯聚。一個個優秀教師成長起來了,大家看到了自己成長的方向,完善著自己對生活、對教育的態度和方式。竹小校園正在成為孩子向往的地方,竹小教室正在成為孩子喜愛的地方,環境更友好,同伴更友善,教師更友愛。
2.培養至善學生。
我們主張:教育是對生命的潤澤和激勵。這生命首先是兒童。每一位兒童都是不同的樹葉,他們一直處在生長當中,具有無限可能的生長方向和發展高度。教育就要像水一樣,讓兒童浸潤其中,不斷地喚醒兒童內在的生命自信。教育絕不能讓任何一個兒童受到歧視,從而永久地失去學習信心和自我夢想。
培養至善的學生,首先必須給兒童一個完整的成長空間。我們在教育方法和路徑上下功夫,不斷地豐富成長資源,搭建成長載體,來尋找和發現每一個兒童的優勢和長處。我們建構起了以國家課程為主干,社團課程和活動課程為兩翼,微課程為補充的完整課程體系。通過“新六藝”課程的教程,培養兒童“一個好品行、一身好學識、一副好身體、一門好才藝、一種好心態、一段好經歷”等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我們致力于 “培養兒童內在的生長自信”。開展了“主體性習慣訓養”實踐活動;舉辦了大型“感恩勵志”體驗教育活動;舉辦“尋找身邊的善心、善人、善事”主題教育班會課評比和“善良在身邊”征文大賽,帶領孩子們去尋找善,贊美善,踐行善;舉辦了“竹小好聲音”歌詠比賽和讀書節、數學節、體藝節、民俗節等活動。我們的學生在唱響主旋律,在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心靈得以震撼、感念之心得到了浸潤。近年來,校風更純潔,更文明,更和諧;學風更濃郁,孩子更加樂學,更加向上了。我們竹小正在呈現出一種幸福的氣象,一種和融的風尚。
更重要的是竹小的孩子們在歷經親身體驗、訓練彩排、展示表現的洗禮后,更增添了一種精神與力量,“完善自我、力求卓越”,已經化育為他們的行動特質。每一位兒童感覺到了自己努力的價值,“每天進步一點點、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已成為學生的成長信念,并將對今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3.探索至善課堂。
我們一直在探索:課堂為了什么?我們認為,課堂絕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提出:課堂要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學、問、展”等核心素養?!皩W”是指先學和自學;“問”是指為學而問,循學而問,以問為主,提問題是學養的核心;“展”是指展示、延展。我們依托省十二五規劃課題《“先學·導問·分享”課模的實踐研究》,正在努力推動課堂教學的改革。
“先學·導問·分享”課堂教學模式,是把兒童“課上學習+課下作業”的范式轉變為 “課前先學+課上鞏固內化”的范式。課前先學模塊的教學價值就是由“先教后學”轉向“先學后教”,由“注重學習結果”轉向“注重學習過程”,由“以教導學”轉向“以學情定教學”“以問題導學程”。先學重在 “學出問題”。我們提出了課上活動的模塊:生成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對話分享。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問題情境,促進兒童的“思考、對話、展示”能力,促進兒童對知識的真正內化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我們針對 “視頻制作和基于學生生成問題”的困難,圍繞“先學部分的視頻內容怎么選擇、如何有效讓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如何基于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度探究和知識內化、教師在分享環節的教學語言技巧、評價”等問題一一進行了探討。教師更多地考慮 “合理重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有效先學;留下更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組內探究、生生對話,促進兒童深度理解和深度探究知識,我們的課堂呈現出了“提問答疑、合作討論、踴躍展示”等深度互動的課堂生態。
4.推進至善管理。
我們以“課程領導”為統領,建設了三個現代學校治理體系。即一個“支撐保障”體系,我們把它比作為“操作系統”;一個學校的“課程研發與教學”體系,我們把它比作為“應用系統”;一個學校的“運行評價”體系,我們把它比作為“檢測系統”,從而構建起“以課程研究為中心”“以運行保障為基礎”“服務師生成長”的新型學校內部管理系統。
我們加強了學習,掌握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強了交流研討,共同發現學校存在的問題,把管理工作作為自己的專業來研究思考?!暗秸n堂中去,到一線去,到能發現問題的地方去”,學校領導班子人人上課,人人評課,人人蹲點,我們演繹的是“向我看齊,對我監督,跟我奮斗”。如今,在每一個晨曦初現的早晨,在每一個夜色初上的傍晚,在每一次活動的現場,在樓道、教室、校園各處,我們都會發現學校干部工作的身影,因為大家知道,辦好一所學校在于學校管理的 “真切篤實”。所謂“真”,即我們牢牢把握真校情,探究真學問,謀求真發展;所謂“切”,指管理工作切中要害問題,管理過程要抓關鍵,管細節;所謂“篤”,指管理團隊持續發力,形成合力;所謂“實”,指不搞花架子,解決實際問題,取得實在業績。
構建“至善文化”,給學校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態、一種全新的行走路徑。我們發展“至善教師”,涵育“忠誠、循道、向善”的精神風貌;我們培養“至善學生”,樹立“完善自我,力求卓越”的人生信念;我們探索“至善課堂”,構建“學、問、展”的核心素養;我們推進至善管理,彰顯“真切篤實”的風格。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7-0067-03
【作者簡介】朱軍,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