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光
高校課堂教學與大學生就業力培養
文/陳 光
日趨嚴峻的大學生就業現實引發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人才的主要供給方,其人才培養方式,尤其是課堂教學受到最多的質疑。隨著國家推行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就業力培訓舉措的實施,高校課堂教學被邊緣化,甚至出現了其存在是否仍有意義的懷疑。本文從大學生就業力結構分析切入,明確高校課堂教學之于大學生就業力培養至關重要。
課堂教學;大學生就業力;教學改革
大學生就業現實嚴峻是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問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政府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就業扶助機制等,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但縱觀各國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無一例外的指向了大學生就業力不足。大學生就業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是導致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重要原因。大學生就業力提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升,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因其以專業基礎知識講授為主要內容,在很多人看來,二者之間即使不是格格不入,課堂教學對于大學生就業力提升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這種觀點有待商榷。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關于職業能力提出的“冰山理論”是這樣闡釋就業力的結構的:“職業勝任能力的結構像大海中的冰山一樣,可以分成海面顯見部分(知識與技能)和海底非顯見的部分(行動特征、思考樣式、價值觀、動機)”。對此,我們可這樣理解,大學生就業力是由社會需求的各種個人素質按照一定結構組合起來的。因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在擇業和擇人的互選過程中,擺在前面的自然是其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及相關專業技能。而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使得勞動力市場中的需求方——雇主的眼光不斷調高,不僅要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具備個人品質與職業價值觀、適應社會的通用技能,如社會交往及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組織決策能力等綜合素質。這些能力中有些與生俱來,而有些是通過教育獲得的。
根據對大學生就業力結構的分析,不難發現,在大學生就業力這一多維度結構中,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赫然其中。
盡管大學生就業是高等教育不可規避的問題,但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還在于培養適應社會的專業人才,就業培訓無法喧賓奪主,課堂教學更不能消失。
2.1 就業力中的專業能力主要以課堂教學獲取
在各國關于大學生就業力的研究中,盡管給出的概念不同,但無一例外地沒有人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排除在外。構成大學生就業力的眾多要素中,通用技能、職業價值觀等這些就業能力與高等教育沒有必然聯系。而專業能力的培養則主要依賴兩個途徑,高等教育及雇主培訓。現今由于壓縮成本、畢業生人數激增等原因,用人單位不愿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雇主培訓,因而專業能力的培養由大學主力承擔,這本就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
高校通過組織課堂教學,將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并運用角色互換、實驗演練等靈活教學模式使學生同時獲得專業技能的訓練。這是大學生就業區別于社會普通就業的關鍵。
2.2 課堂教學在就業力培養中更具普遍性
各國紛紛從政府、學校、社會等多角度并發,加大就業力培養力度。哈佛大學最早開設就業指導課,現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肯定及效仿;日本大學生就業援助機制已成為其大學生就業培養機制的核心,為大學生提供自就業輔導至就業后追蹤跟進的全方位服務。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開始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增強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全國高校也將就業指導課普及化。就是高校學生普通的社團活動,也使學生在平常的大學生活中獲得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鍛煉。這些無疑對大學生就業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但若細致分析,就業指導課實效性低,很多時候僅是表面文章;創新創業訓練及參加社會實踐在實際施行時,其參與主體往往僅占大學生中的一部分,無法實現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的普及化。相反,課堂教學作為大學普遍進行的培養方式,其作用并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通過課題研討、實習實踐等靈活教學方式的采取,同樣可以達到鍛煉學生表達與展示、人際溝通、思考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訓滲透到日常課堂教學中,而且是自進入大學即開始的訓練。
傳統高等教育以學術研究為己任,重理論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傳統高等教育體制下畢業生就業的制度性框架消失時,大學生就業成為高等學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正像前文分析的那樣,課堂教學若要在大學生就業力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改革勢在必行。
廣義的課堂教學包括完整的培養方案制定(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課程開出、課堂教學、結課考核。盡管我國近幾年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多層次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課堂教學也不再拘泥于教室教學,而是包含了實驗室、校外實習等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筆試方式,但也要承認,仍存在大量培養目標懸空、因人設課、第二第三課堂流于形式等問題。因此,我們現在改革的重心不僅是制度設計,更是重在落實和監督。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拋棄大學教育的本體,而是通過改革,重構高校課堂教學與大學生就業力培養的關系。
陳光(1979-),長春工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注:本文系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課題(編號2016jqy-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