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富
(新疆地礦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淺論地質災害防治
■黃振富
(新疆地礦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本文對地質災害進行探究分析,闡述了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并提出相關地質災害防治的策略。
地質災害防治
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經濟、技術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科,是一門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目前,我國面臨比較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如土地荒漠化、水資源危機等造成的環境問題,地球化學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城市發展中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地質問題等,其中地質災害問題最為突出。
1.1地質災害特征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屬人為地質災害。
1.2地質災害預防
我國為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區,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數都是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好這項工作人命關天、意義重大,因此切實有效防治地質災害,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任務,面對性質迥異、危害程度不等的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必須制定出多套應急措施,全方位、多舉措的應對地質災害,從而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力保障各項建設的順利進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
2.1地面沉降及地裂縫災害的防治
對于地面沉降災害的防治我們先要明白,這種災害是不可能根除的,因為它是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而造成的,但就現在的水資源狀況來看,我們不可能不去開采地下水,所以我們只能盡力采取措施減少地面沉降的發生或控制其危害程度。對于地下水的開采我們可以適當減少,在開采之前做一些相關調查,使開采量和沉降量之間的比值適合當地的環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深入研究區域內地面沉降的形成機制,確定合理的開采層次和井位布局。相關工作人員還有繼續探索控制此災害的新技術、新方法,使得開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盡可能的小。地裂縫大多是由于其它的地質災害所引起的,所以只要我們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減少其它災害的發生,這種情況也就會相應的減少。
2.2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災害的防治
這三種地質災害的成因十分類似,因此它們的防治工作也很像,而且它們和上述災害最大的不同是,這些災害可以消除,它們大多數是由于人類的不合理工程和經濟活動導致的,而不是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所以這類災害從技術上講,大部分是可以防治的。我們禁止人類肆無忌憚的砍伐活動,而且在城市擴建時要查清地質環境條件,避開各種地質災害體,還要充分考慮環境的合理容量和建設布局與環境的適應性,對建設時可能誘發的災害進行評價和預測。
3.1基本防范措施
對于新建的各類工程,應做好相應的選址論證,對大、中型礦山、水利設施、工廠應按照相應的規劃建設要求,做好選址論證、評價工作。一般村落選址、牧民定居點也應根據專業人員的調查,評估后確定。對于已處于危險區的可能受災對象,則應根據具體評估受威脅程度,采取治理、監測預報、避讓等措施,即對治理費用和搬遷、避讓費用進行對比,采用最優化的方式防災。對于已建成、在建的重要大、中型工程設施、重要交通干線,則采用以治理為主的方式。保護草原植被,禁止過度放牧和開墾耕地,是防災避災的有效措施。對因人類經濟工程活動而形成的人工邊坡、棄土棄渣場所等應進行預防性防護工程。盡量減少因修路建房、修渠道等各項工種開挖邊坡形成高陡臨空面,在這些因人工切坡形成地質災害部位及時進行預防性工程措施,如修建排水溝渠、修建阻擋墻等,使防災工作落實到位。
3.2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監實施“群測群防”監測的對象是縣轄區內各地質災害體或可能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監測內容有地面形態、地下水、地表植被的異常變化以及異常的聲響、現象等和產生變形的發展速率,并同時記錄與變形相關因素的變化,如降雨量、地下水采排量等。監測方法以簡易監測為主,除對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隱患點威脅的對象和危險區納入監測范圍。定期巡測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一般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強化監測,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應24小時不間斷監測。另外,對區內國道、省級公路、縣級公路沿線的滑坡崩塌隱患點應由相應的部門負責,定期目視檢查,發現險情及時預警,采取妥善的方式消除隱患。
3.3搬遷避讓措施
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措旌,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根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規范》要求,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農戶、村落搬遷至具有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的安全地帶,徹底擺脫地質災害威脅,是適應新源縣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規模小、穩定性差、單點威脅人數及財產不多、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等特點最為有效的方法。
為了有效的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風險,需要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把人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放在第一位,突出立足地質環境變化研究建設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變保護地質環境和防治地質災害為持續利用地質環境和主動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風險管理,從而避免出現地質環境的不可持續利用現象和減輕地質災害。
[1]劉傳正,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初步研究 [J].地學前緣.2013.
[2]衣昊鵬,礦山地質災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J].科技創新導報.2012.
[3]劉友勤,基于地質災害的現狀與防治措施的探討 [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
P694[文獻碼] B
1000-405X(2016)-8-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