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教學方法探索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來龍初級中學 劉利平
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效果和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應該深受學生的歡迎,因為作文是學生情感表達的內在需要,是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的較好路徑。但是現實情況困惑著老師:學生討厭作文,學生作文水平普遍不理想。
如何改變作文教學的尷尬局面,充分顯現作文教學的應有魅力,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潛心研究,辛勤耕耘,形成較多的作文改革模式,出現繁多的作文訓練方法,但還是不見明顯好轉,作文教學質量仍不盡如人意。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我覺得每逢在種種具體問題上遇到困難,長期不得解決的時候,如果能夠退一步在根本問題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會使頭腦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冷靜地審視作文教學現狀,實際上我們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一直囿于自我封閉的框架之中:教師課堂上泛泛的指導,學生當堂奉命寫作。試想,當堂指導與寫作如何能夠涵蓋寫作教學的整體?教師指導的切入點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即觀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達力。學生只有學會觀察,富于想象,理解深刻,善于表現,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無限美好,才能情不自禁的獨抒胸臆,自覺表達。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作文獲取材料的有效途徑。要想寫好文章,必須首先注意觀察生活。
1.要有積極的觀察態度。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質量。要時時做好觀察的準備;要能做到主動去觀察事物;要熱情地對待觀察對象;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工作要實實在在;要選擇有意義的觀察對象;要做好觀察記錄;要對觀察材料及時進行分析、分類;等等。
2.要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學生有了濃厚的觀察興趣,就能堅持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和事物進行觀察。要把觀察和寫作結合起來,堅持天天看,天天想,天天記。
3.要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地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和鍛煉觀察能力,首先要掌握觀察用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指導學生讀一點理論,讀一點哲學,在學習中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把理論消化,才能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對人和事有較深刻的認識。
4.要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觀察事物。事物本身是富有變化的。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描寫的景色,在同一個醉翁亭上,他朝夕看到的景色就不同。早晨看到的是“日出而林霏開”,傍晚看到的是“云歸而巖穴瞑”。山間四時景色也不同:“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分別表現了春夏秋冬四時的特點。所以,觀察時要注意同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所發生的變化。觀察得細致,寫作時便能將它寫得逼真。
想象和聯想喚起學生對過去的記憶,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把寫作源泉無限的放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打開了學生的作文思路。語文老師要利用學科優勢,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1.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高爾基在《論笑談及其他》中說:“一切幻想都根源于現實,人不能憑空臆造任何東西。”王朝聞在他主編的《美學概論》中也說:“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活動與他的生活教養、經驗密切相關。各種形式的聯想和想象,是建立在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基礎上的,而其內容則是社會生活的復雜聯系的能動的反映。”因此,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實際 ,開展一系列活動,如組織參觀、訪問、春(秋)游、勞動、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讓學生多接觸事物,積累生活經驗,以豐富記憶表象,為在作文中開展想象活動提供條件。
2.教學中,要適時利用課文內容,創設易于激發學生想象的情境,不斷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運用直觀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為想象儲備材料。
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作文難,作文教學更難。”多年的語文教學和研究經驗,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較差,在于學生對生活素材價值的識別能力不強,在于學生感悟生活的深度不夠。
有形世界,無限風光。學生置身于這熱鬧非凡、色彩斑斕、美妙無窮的大千世界,廣袤無垠的宇宙空間,生活、學習、工作、休閑、娛樂;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心里所想。學生倉儲中的材料應該說很豐富,但為何偏偏在作文時卻無話可說呢?顯然,這不應歸咎于寫作之“源”問題,而是對材料價值的識別問題。學生因不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而找不到可使用的材料,只能望題興嘆,滿目茫然。最后,為了應付老師只有東拼西湊,寫一些無關痛癢或是驢唇不對馬嘴的話。
所以,要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教師還要在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上,亦即對材料價值的識別能力培養方面進行系統的規劃和有效的指導。
指導學生多讀課文,讀透課文,局部研究,整體把握,讀思結合,不斷開掘,讓學生逐步領會文章深層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古人說:“書讀千遍,其義自見”。這是很有道理的。多讀,反復讀,讀深讀透,就會領會文章蘊藏的內涵,把握文章的主旨。
時下,課堂教學的現狀是: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支解文章內容上。教師帶領學生一字一句一段地“品味”,把一篇完整的課文搞得支離破碎,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教師應該把主要工作放在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方面,放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方面。通過讓學生自覺閱讀,反復誦讀,讀、研、思三位一體等學習課文的方式,向學習目標逐步推進,從而準確地領會文章主旨,完成對教材全部內涵的整體把握。在教學《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讀文的。一讀,掃除字詞障礙。二讀,理清行文思路。三讀,畫出印刷所示意圖,在圖中標出文中的有關數據。四讀,明白印刷所的結構與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關系。五讀,結合文中的有關語句,口述文章的主題思想。每讀一遍課文,都要求學生從一定的層面上進行思考,并能夠著眼全篇,顧及全文。也正是這樣通過反復閱讀、逐步求深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的能力,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讀文教學法,也并沒有忽視學生對文章寫作方法知識的探索。學生在讀透文章的前提下,也積累了關于文章順序、說明方法、語言風格、特別是用詞準確性等方面的知識。
中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關鍵問題,歸根結底是寫作之源問題,是學生的審美能力問題。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走在這條路上,再加寫作的法度、技術等等,就能完成作文這件事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作文教學在繼承傳統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必將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必將呈現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