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羽 王萬學 巨雙福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青海省治多縣多日茸地區鉛鋅礦找礦工作思路和找礦前景分析
■馬凱羽王萬學巨雙福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00)
本文首先介紹了多日茸地區鉛鋅礦找礦工作思路,并對實際勘察后多日茸地區鉛鋅礦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
延伸成礦斷層鉛鋅礦體
普查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南西部面積36.19km2,構造位置在甘孜-理塘結合帶、西金烏蘭-金沙江結合帶之間,北部有通天河復合蛇綠混雜巖帶通過,工作區位于通天河復合蛇綠混雜巖帶之多彩蛇綠混雜巖亞帶,與區域上尕龍格瑪銅多金屬礦同處一條帶中。由于本區處于蟲草主產區,外部關系非常復雜,前期鉆探工作量主要安排施工了青藏專項鉆探任務,后期進入冬季施工,施工困難大。
首先以噴流沉積型銅礦、熱液疊加構造改造型鋅礦成礦理論為支撐,按不同地段、不同成礦類型、布置不同工作方法開展工作,以已知礦體為依托,重點結合地物化剖面成果,由地表到深部、由已知到未知的工作順序開展工作。
選擇合理地段布置激電剖面,及早開展激電剖面工作,重視斷層性質及其對礦體的影響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詳實的依據。
北礦段的銅礦體產于晶屑凝灰巖內,初步判斷成礦類型為噴流沉積型,斷層與礦體關系密切,往年投入了地物剖面、槽探、鉆探等地質工作方法,但未能取得較好的找礦突破;分析認為往年地質工作對斷層性質、斷層分布格局認識不清,對銅礦體走向認識過于理想化,未考慮斷層對礦體的影響,本次工作重點查明礦體走向延伸及斷層對礦體的影響,在地表成果的基礎上適當布置鉆探工程進行傾向延深控制。
南礦段的鋅礦體及鉛鋅礦體產于白云質灰巖中,明顯受早期斷層控制,后期斷層對礦體起了切斷平移作用,在斷層下盤的氧化帶中次生富集菱鋅礦,本次工作重點查明控礦斷層及氧化帶走向延伸,并利用鉆探工程追索控制鋅礦體傾向延深,擴大鉛鋅礦體規模。
工作重點追索控制銅礦體走向延伸,重點對鉛鋅礦體深部延深進行追索控制,并施工后排孔,擴大資源量。初步將激電剖面異常建立為本區的找礦標志,故本次工作對未知礦(化)體地段先行激電工作,在激電異常地段布置槽探工程;對已知礦體地段(鋅礦體出露地段)布置槽探工程進行走向延伸的有效揭露控制,在礦化富集地段布置鉆探工程進行深部追索控制。
本次工作將本區圈出的礦體劃分為北礦段(銅礦體)及南礦段(鋅、鉛鋅礦體),故本次工作分礦段布置工作方法。
普查區與典型的噴流沉積型礦床-尕龍格瑪礦床具有相同的成礦時期,同為印支期構造運動產物,同時二者具有相同的含礦地層,同為晚三疊巴塘群巖組,巴塘群火山噴發沉積巖是成礦的有利圍巖,斷裂構造是礦床形成的直接定位因素。尕龍格瑪銅礦床、趙卡隆鐵鉛鋅礦床是巴塘群火山巖中的典型,礦化的強弱直接取決于原巖性質、后期熱液活動的強弱、構造破碎的強度。本區已發現的銅、鉛、鋅礦化與該套地層具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其中火山巖與灰巖接觸帶,金屬元素較為富集,不論是地化剖面還是槽探工程中,均形成強烈的地球化學異常,局部形成銅、鉛、鋅多金屬礦化,是重要的礦化富集或找礦有利地段,以上事實為普查區銅礦屬噴流沉積成礦提供了有力證據。具有較好的物探激電異常反應,通過槽探、鉆探,多日茸地區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勘察后在多日茸地區圈定了2條銅礦體(Cu-Ⅰ、Cu-Ⅱ),1條鋅礦體(ⅠZn),1條鉛鋅礦體(ⅡPbZn),1條鉬礦體,具有較好成礦事實。
(1)通過1:1萬磁法掃面及1:5千地質修測工作,確定了本區存在三組近東西走向斷層(F1、F3、F5),三組近南北走向斷層(F2、F4、F6),以F1、F5為界,F1北部為銅礦體,含礦巖性為晶屑凝灰巖;F1、F5之間為鋅礦體、鉛鋅礦體,走向近南北向,含礦巖性為白云質灰巖;F5北東部為鉬礦體,走向近東西向,含礦巖性為晶屑凝灰巖。
(2)以F1斷層為分界劃分了兩個礦段(北礦段、南礦段),在北礦段一套火山碎屑巖中圈定了2條銅礦體(Cu-Ⅰ、Cu-Ⅱ),Cu-Ⅰ號銅礦體位于11線TC11-01號槽探工程后期斷層構造帶中,含礦巖性為含銅凝灰質火山角礫巖,寬0.4m,礦石礦物為黃銅礦,產狀205°∠38°,品位Cu1.6120%;Cu-Ⅱ號銅礦體位于14線后期的構造帶中,含礦巖性為凝灰質火山角礫巖,單工程控制,寬4.5m,礦石礦物為黃銅礦、藍銅礦,產狀5°∠76°,銅品位最高Cu6.2382%,平均Cu1.7736%。多日茸地區銅礦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
(3)在南礦段圈出了1條鋅礦體(ⅠZn)、1條鉛鋅礦體(ⅡPbZn),ⅠZn號鋅礦體地表由探槽工程TC2、TC3、TC6控制,長約260m,寬3.8-4.7m,鋅品位Zn1.46-7.97%;ⅡPbZn號鉛鋅礦體地表由TC1、TC15、TC9探槽工程控制,深部由鉆探工程ZK03、ZK04、ZK06控制,礦體長約1250m,寬2.88m-37.0m,傾向延深大于100m,傾角58°-62°,鋅品位最高Zn25.84%,平均Zn4.14%,鉛品位最高Pb5.00%,平均Pb0.95%。鉛鋅礦體被F3右行斷層錯斷,北、南向走向延伸均未封邊。結合槽探成果及鉆探成果,初步估算本區鉛鋅資源量29萬噸。
(4)本區ⅡPbZn號鉛鋅礦體嚴格受F4斷層控制,F4斷層提供了導礦及容礦空間,熱液上侵提供了成礦物質來源,最終形成鋅礦體;后期的F3斷層為右行平移斷層,將南北走向的鉛鋅礦體平移錯斷向東西向位移。
(5)在無法揭露地表基巖的情況下,針對1:5千激電中梯剖面異常布置了ZK06號鉆孔進行了驗證,孔內可見細脈狀、團塊狀黃鐵礦,視厚大于25m;揭露控制了ⅡPbZn號鉛鋅礦體,礦體出現2層,視厚2.3-2.7m,鋅品位Zn0.5-3.4%,一般Zn1.5-1.7%,推測兩層礦體為鉛鋅礦體的分支部位。
(6)在本區中部,F5北東方向處,新發現鉬、鉛礦化一處,地表氧化強烈,主要以褐鐵礦化為主,肉眼未見明顯的鉛鉬礦化,經探槽揭露,在英安巖、于灰巖接觸帶部位的構造破碎帶中有1.4米寬的含鉬構造破碎氧化帶,產狀為180°∠53°,Mo品位為0.1445%,鉛品位較低,初步控制此鉬、鉛構造氧化帶長可達100米。
綜上所述,普查區處于區域成礦帶上,地層條件有利、構造活動強烈、物化探異常指示的成礦信息豐富、成礦類型以火山噴流沉積型、熱液疊加構造改造型為主,找礦前景良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在此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對區內已發現的礦體進行進一步的控制,擴大礦體規模。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