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518172)
簡述麓園項目巖土工程勘察綜合評價分析
■陳波
(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廣東深圳518172)
本文以麓園項目為例,開展了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研究,并對項目區巖土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評價,為后續基坑支護設計工作奠定了基礎。
巖土工程勘察綜合評價
擬建的麓園項目位于龍崗區龍盛大道北側,黃閣北路延長段的東側,總建設用地面積97201.33m2。地上由1~10棟99 m高層住宅、11~24棟3層別墅、3層幼兒園及局部2層商業、會所組成。設一~二層地下室,層高為3.6m。總建筑面積約為41萬m2。
2.1區域地質構造
本區地質構造比較復雜,以斷裂構造為主。自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深圳市內的構造活動明顯減弱,現今仍在活動,但活動較弱,屬地殼基本穩定區域。
項目區屬于構造較穩定區。場地構造穩定,適宜作建筑場地。
2.2場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擬建場地位于深圳市龍崗區龍盛大道(北通道)北側,黃閣北路延長段的東側,交通便利。
擬建場地地處低丘山腳的坡地上,微地貌單元為斜坡與坡前坡洪積扇的接觸地帶,地勢開闊而略有起伏。斜坡坡度10~40°左右,坡表植被較發育,以矮灌木為主,擬建場地總體地勢為東、北、西三側為斜坡。地勢較高,中部為凹地,地勢平緩低,場地孔口標高介于59.81~134.06m。
2.3氣候特征
擬建場地所在的深圳市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的特點。一般5~9月為雨季,平均降雨量1516.1mm。7~9月為臺風季節,干旱多出現在春、秋兩季。
2.4巖土特征
根據鉆探揭露,場地內分布的地層自上而下有:人工填土、第四系沖洪積層、坡積層、第四系殘積層,下伏基巖為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粉砂巖。現分述如下:
2.4.1人工填土層(Qml)
土黃、褐黃、褐灰色。主要由粘性土組成,含少量碎磚、碎塊石和混凝土塊,直徑約2~10cm,最大可達15cm,土質均勻性較差。稍濕,松散為主,局部稍密狀態。
2.4.2第四系沖洪積層(Qdl+pl)
(1)粉質粘土:灰黃色、淺黃色、褐黃色。含有少量石英礫,粘性一般,土質均勻。
(2)含有機質粉質粘土:灰黑色。含少量未完全腐爛的腐殖質和較多的有機質。無腐臭味,很濕,軟塑。
(3)粉細砂(層序號②3):土黃色、灰白色。巖芯團塊狀為主,含約15-20%的粘性土,分選性較差,飽和,松散。
(4)第四系坡積含礫粉質粘土(Qdl):土褐黃、褐灰色。不均勻含有碎、塊石和少量的角礫,土質均勻性較差。稍濕~濕,可~硬塑,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映,干強度高,韌性中等。
(5)第四系殘積粉質粘土(Qel):褐紫、褐黃色。由粉砂巖風化殘積而成,原巖結構仍可辨認,可塑~硬塑。土質不均,不均勻夾全、強風化巖塊。
(6)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粉砂巖(C1dc),粉粒結構,層狀構造,泥質膠結,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及粘土類礦物。根據風化程度不同,控制深度內可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三個帶:
①全風化粉砂巖:淺黃、褐紅、紫紅等色。巖芯多風化呈堅硬土狀,不均勻夾強風化巖碎塊,風化較完全,原巖結構清晰。
a土狀強風化層:淺黃、褐紅、紫紅等色。巖芯土混少許碎塊狀,碎塊大多手折易斷,局部夾中風化砂巖碎塊。
b碎塊狀強風化層:淺黃、褐紅、紫紅等色。巖芯碎塊狀為主,混少量風化土,碎塊大多手折難斷,不均勻夾中風化砂巖碎塊,含量不均勻,部分較高。
③中風化粉砂巖:青灰色,黑褐色。巖芯碎塊狀為主,少許短柱狀,巖質堅硬,粉粒結構,層狀構造,泥質膠結,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及粘土類礦物,裂隙發育,裂面見鐵染。
④微風化粉砂巖:青灰色,黑褐色。巖芯短柱狀,少許塊狀,巖質堅硬,粉粒結構,層狀構造,泥質膠結,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及粘土類礦物,裂隙稍發育。
3.1地表水
擬建場地內未分布地表水系,大氣降水形的成地表水總體上自坡頂往坡腳低處排泄。
3.2地下水
擬建場地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及基巖裂隙水。孔隙潛水賦存于場地第四系土層中,其中西側的粉細砂層為強透水層,因僅局部分布,富水性一般,其余土層屬含水量較貧乏的弱透水層。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粉砂巖、中風化粉砂巖的風化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具一定富水性,具弱承壓。
地下水主要由大氣降水滲入補給及場地周圍的側向補給,其排泄途經主要是順地勢由高往低向場地外排泄。人工填土中下部存在上層滯水。
3.3腐蝕性判定
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1]判定,擬建場地地下水在強透水層對砼具中等腐蝕性,在弱透水層對砼具弱腐蝕性;土對砼具弱腐蝕性;水和土對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土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
(1)人工填土(①)結構松散欠固結;有機質粉質粘土(②2)軟塑狀,為高壓縮土層;粉細砂(②3)松散狀。未經處理均不能作為擬建物的基礎持力層。
(2)粉質粘土(②1)可塑狀態,屬中等壓縮性、中等強度土層,力學性質一般,可考慮作低層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層。
(3)含礫粘土(③)可塑~硬塑狀;殘積粉質粘土(④)硬塑為主,二者力學性質較好,具一定承載能力,可作一般多層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和一般擠土類樁的樁端持力層。
(4)全風化粉砂巖(⑤)強度介于強風化巖與殘積層之間,為此兩層之過渡地層,此層適宜作為預制樁端持力層,不宜作為其他端承樁的樁端持力層
(5)強風化、中風化粉砂巖,其力學性質良好,承載力較高,都可作建筑物天然地基和各類樁基的基礎持力層。
(1)根據勘察結果,場地未揭露斷裂、土洞等不良地質現象,地基等級為二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復雜類型。
(2)擬建項目基礎可采用天然地基淺基礎,以清除淺部的人工填土層后所揭露土層為基礎持力層。
(3)場地基坑開挖可考慮采用人工放坡開挖,可結合土釘墻或錨桿進行支護。
[1]GB50021-2001,2009年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