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明
(內蒙古赤峰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赤峰024000)
內蒙古東南地區金屬礦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楊文明
(內蒙古赤峰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赤峰024000)
內蒙古一直都是我國金屬的重要產地,其東南部更是金屬礦成礦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因此對這一區域內金屬礦的研究在不斷加深,但是其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等待我們解決。文章從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金屬礦成礦原因等兩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推動內蒙古金屬礦的開發以及有效利用,進一步確立金屬礦開采的大方向。
內蒙古 東南地區 金屬礦 成礦條件
內蒙古地區的東南部,一直都是北方地區中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屬出產地,并且它還是眾多金屬礦床的主要集中區域。隨著金屬礦的開發和利用,對其成礦條件進行研究,就成為礦床發展的一種未來趨勢,究其成礦原因就是由于受到地質環境、地質時期以及主導地質的共同作用下所構成的,因此加強對這一地區東南部金屬礦成礦條件的研究,能夠提升研究區域對不用的成礦要素加以認識,進而使找礦工作能夠進行更好的突破。
該研究區域地處內蒙古的東南部,是內蒙古高原和松遼平原的中間地帶,該區域總長約為1200千米左右,實際寬度可達200千米到300千米之間,海拔高度均在1100米到1400米之間。該區域內經過長時間的侵蝕使得山頂位置較為渾圓,研究區內四季較為分明,晝夜實際溫差較大,由于地處我國東北部其屬于寒溫帶大路性季風氣候,該區域內的山脈被嫩江河流以及松花江河流所切割。而通過大量的調查分析可知,該區域具有豐富的金屬礦藏,如,銅礦、鋅礦、鐵礦、銀礦等等,因此加強對這一區域金屬礦成礦條件進行分析,就變得十分重要了,不僅如此,提升對其研究力度還能夠為找礦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進而更好的推動金屬礦藏的開發和使用。
2.1大地構造的實際演化
這一研究區域地處內蒙古東南部,它是古亞洲構造中的活動地帶,其自身的構造布局和單元主要是按照東西——北東這三條大斷裂進行劃分的。即:西拉木倫河、二連賀根山以及烏努爾鄂倫春等三種斷裂,而這些斷裂都被嫩江斷裂阻斷,使其逐漸向西部延伸。而該地區大地構造的演化可以分為五個旋回階段。首先,呂梁旋回,此種旋回是由中基性火山巖石、碎屑巖石以及碳酸鹽巖所組成的火山沉積式旋回。其次,揚子旋回。這種旋回是原巖建造,其與碳酸鹽巖以及冰川、砂泥質等諸多建造類型相類似。再次,加里東旋回,這一旋回則是由早古生界地層所構成的。第四,華力西旋回。這一時期是因為其早泥盆世初期平靜期時進入了一定的碎屑沉積,而到了中期以后由于地殼整體活動增加,使得海盆出現下沉,導致海底火山出現強烈的噴發活動,進而形成相應的沉積和硅質巖石建造。最后,阿爾卑斯旋回。這一旋回時期則有三種旋回所構成,即: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馬拉雅旋回。簡單來說,這一區域從古生代亞洲構造逐漸發展成中生代太平洋構造,再到后期的成礦域強烈疊加區域。而中生代以后受到地殼變化的實際影響,使得該區域內出現大量的酸性火山噴發以及銅多金屬成礦的現象[1]。
2.2地層演化特征
文章中所研究成礦區域位于天山和內蒙古以及興安嶺地層內,具有較為完善的地層構造。而受到前寒武紀、早古生界、晚古生代以及侏羅時期、白堊時期的影響,使得該區域內的地層發育十分完全,其地質構造演化中包含了三個方面,及基底形成、陸緣增生以及邊緣活動等三個階段。
2.3構造特征
通過上文可知,這一研究區域盡力了三個不同的發展使其,古亞洲洋時期內出現的閉合現象引發了陸地和陸地之間的碰撞,使得太平洋板塊發生疊加現象,導致這一區域內構造相對復雜且十分多變,而斷裂構造以及褶皺構造則發育的十分良好[2]。
(1)斷裂構造。通過實際考察可知,我們所研究的這一區域內的斷裂構造整體發育十分良好,其自身不僅對地層構造單元架構進行良好的控制,還有效的對成礦流體在搬運方面、儲藏方面以及變化方面、礦床空間、成礦劃分等有著直接且重要的作用。
(2)褶皺構造。在這一區域內山體的主要形成是受到斷裂變形構造影響而出現的,并且在這一范圍內逐漸形成了張性斷裂系統,褶皺構造形式都是由鑲嵌式、向斜等組成,它們受到斷裂結構錯動所影響,進而使其自身也變得復雜化,局部區域內會出現揉皺以及變陡等現象發生。
2.4巖漿巖
給區域范圍內部巖漿活動十分頻繁,并且還具有多個旋回時期的特征,同時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區域分布,具備不同時代的專屬性。
首先,巖漿巖的演化,在華力西期以前該區域內的漿巖不多,主要以基性巖為主,隨著時間推移變化,進入到加里東期以后,其巖漿巖開始逐漸增多,屬于熔型巖漿巖以及改造型巖漿巖。
其次,巖漿活動和成礦二者間的關系。因為燕山期的作用,致使火山巖漿運動加快,并且這也是東南部地區蘊藏大量金屬礦藏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區域內的金屬礦床通常都是受到進入雜巖所產生的,一般情況下,銅、鋅等金屬礦產會集中在中性或者是酸性巖體的周圍,稀土礦則和小巖株等關系良好。
2.5物理特征及化學特征
(1)物理特征。該區域內金屬礦成礦條件不僅受到地層構造、巖漿巖等方面的影響,還會受到物理特征的影響,而物理條件中又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受到該區域重力特征的影響。其二,受到航磁異常的影響。而這兩方面的實際影響,都會對成礦種類。礦床等造成干擾[3]。
(2)化學特征。由于我國國土面積較為遼闊,因此在不同的區域內各化學元素的含量以及種類都有所不同,而在時間、地質條件等方面的作用,使得金屬礦床的形成也就不同,而內蒙古地區的東南部則是以銅多金屬礦為主。
總而言之,內蒙古東南部一直是我國金屬礦床集中的地區,因此加強對該地區成礦的條件進行研究,能夠有效提升該區域多金屬礦藏的開發和利用。
[1]于喜文,孫繼彬,李翱鵬等.內蒙古東部馬鞍山-察爾森地區控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模式探討 [J].吉林地質,2012,31(2):7-10.
[2]魏緒峰,孫忠全,李樹統等.內蒙古阿巴嘎旗必魯甘干鉬銅礦床成礦地質條件與成礦規律研究 [J].山東國土資源,2015(2):12-15.
[3]鞏智鎮,武利文,孔凡吉等.內蒙古罕達蓋地區多金屬礦控礦條件分析及成礦預測 [J].西部資源,2014(1):120-123.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