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可
(四川省攀枝花市防震減災局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探究如何切實做好地震引發地質災害防范工作
■譚可
(四川省攀枝花市防震減災局四川攀枝花617000)
我國是多山國家,地震頻發。在山區強震發生后常引發次生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有時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會遠遠超過直接災害造成的損失。震前做好地震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震后做好地質災害隱患監測排查,避免次生地質災害給災區帶來更大損失。有效減輕地震災害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防范治理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人類生存繁衍及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居住環境和豐富的物資資源。同時每年在全球各地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震。地球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數百萬次地震。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的地區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決定了我國也是多地震國家。且我國又是多山的國家,在山區當強烈地震發生后又容易誘發各類次生地質災害,使災區遭受更大損失。
地震可引發多種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沙土液化、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有時次生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損失甚至遠遠超過地震直接造成的損失。在山區,強震一般可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這些地震災區地形地貌十分復雜,高山峽谷,溝壑縱橫,本身就屬于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地震造成山體破裂,加上余震頻發,大震后常伴隨連續降雨天氣,極易發生嚴重次生地質災害。例如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主震之后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震后連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農田、道路、河床等破壞嚴重,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頭。災區蒙受了更多的損失。
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這些地質災害常常毀壞道路,摧毀農田、房屋,還可能毀滅一個村莊。地質災害的危害是巨大的。只有做好地震地質災害防御,震后在災區做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排查和防范工作,就能有效地防止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減輕災害的發生。
我國曾經成功地預報過數次大地震,取得了很好的防震減災實效。但地震短臨預報依然是世界性難題。需要在臨震前做好地震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震后,應迅速對隱患點進行調查,制定防范措施。
(1)短臨預報期間,對村、鎮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進行動態監測。利用垂直、水平位儀,傾斜儀等各類先進探測、檢測、監測儀器監視觀測。以掌握滑坡穩定程度和發展趨勢,及時預報滑坡和泥石流活動情況。
(2)短臨預報期內,應對重要建筑物附近的潛在滑坡、泥石流采取緊急工程措施。可以改變滑坡體的外形,采用后部挖方削減,前部填土夯實的方法,加強滑坡的穩定性,減少滑動的危險性。用引導工程改變滑坡、泥石流原來的滑向和流向,使其不能成害。
(3)震后,高度重視防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首先要迅速評估次生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更要充分考慮強震后降雨因素疊加導致次生地質災害加劇的情況。立即組織專門力量,認真排查重點防范區域的災害隱患,詳細制定監測預警、有效撤離和應急救援各種預案,盡最大努力防范次生地質災害造成新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強震之后,地震對地質的破壞依然存在,一旦在期間發生強降雨,導致滑坡和泥石流的風險依然非常高。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延續時間長,從地震開始,一直延續到次年乃至于數年之內。
(1)為防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在山區經濟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中,應科學地規劃、開發,合理地進行震區各項工程建設。城鎮、工廠盡可能選在開闊的盆地和平原上,絕不能建在滑坡體上;鐵路、公路、橋梁、車站應盡量避開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動范圍。在設計上盡可能少對邊坡進行開挖或不開挖。礦山必須進行科學開采,在開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礦渣、廢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開闊地區,嚴禁盲目亂開、亂采和亂堆廢礦渣,以防止破壞山體的穩定性。
(2)保護好山區林業。植樹種草,保護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不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應貫徹喬木林和灌木林相結合,草被與植樹相結合。因地制宜,根據土質條件和氣候特點選擇適當造林方法,科學種植。
(3)進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險性調查。并根據滑坡調查的情況,對重要建筑:如水庫堤壩、人口密集的村鎮、交通干線及樞紐等附近的具有滑坡、泥石流潛在危險性的區段進行工程治理。
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為減滑工程和抗滑工程兩類。減滑工程的目的在于改變滑坡的地形、土質、地下水等狀態,就是改變其自然條件,而使滑坡運動停止或緩和;抗滑工程則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來阻擋全部或部分滑坡,減輕或免于地震滑坡災害,其主要措施有:①排除地表水,并進行防滲處理;②排除地下水;③削方減重法;④修建抗滑樁;⑤修建擋墻滑坡;⑥修建河流建筑保護物。
治理泥石流是一項十分艱巨、耗資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決的難題。因此,在泥石流活動區修建居民點、工礦企業、交通干線等,都以躲避為主。而無法躲避,必須在泥石流區內建筑的工程,在對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注意從上到下(從源頭區—徑流區—堆積區)綜合治理。
應積極協助當地政府劃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及人口密集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并且設立警示牌標志及相應的應急預案,必要時采取應急措施。并且根據當地房屋受損情況,了解分析當地地質資料,重建場地居民安置措施、房屋類型、抗震措施等提供地質安全保障。重建家園的選址。應總結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教訓,科學地選擇重建家園的地址,要避開溝谷兩岸以及滑坡體、泥石流流通區,選擇開闊、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巖上建房。
地震地質災害可以預防。在開展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的全面預防工作時根據“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加強管理”的方針,采取工程措施及主動防護和被動防護相結合的治理方案,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并且使震區得到有效的治理和防范,減少了災害的發生,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1]地質環境管理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問答 [J].湖北地礦,2001,15(3).
[2]徐紹史在全國主汛期與地震災區地質防治工作的視頻會議上強調.國土資源通訊. 2008年第11期.
[3]陳紅旗、張楠.云南魯甸6.5級地震引發地質災害與排查防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