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518172)
淺談新木社區1號邊坡治理工程設計方案
■劉瑩
(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廣東深圳518172)
本文以新木社區1號邊坡治理工程為例,探討了工程項目的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經過工程實踐,治理工程支護設計滿足需求。
邊坡治理工程工程地質條件
擬治理邊坡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辦事處轄區,平吉大道和新木路經過其附近,交通較便利。該邊坡長約85.0m,坡高約8.7m~19.0m,坡度約40°~50°,邊坡總體呈“L”型,走向北西向,坡面傾向西南。坡頂植被茂盛,坡腳為4~5層廠房,距坡腳距離約6~7m,坡頂和坡腳均未設置截(排)水溝。
2.1地層巖性
根據鉆探揭露,場地內揭露的地層自上而下有素填土(Q4ml),第四系殘積層(Q4el),下伏基巖為侏羅系塘廈組砂巖(J)。各巖土層特征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層序號①):褐灰色,灰黃色,主要由黏性土夾巖石碎塊、碎磚、砼塊堆填而成,土質不均,結構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結,巖芯采取率約為74%~80%。據了解堆填時間6~8年,可能經過多次堆填,其密實度不均勻。
(2)第四系坡殘積層(Q4el)
粉質粘土:褐紅色、褐黃色,稍濕,可塑~硬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巖芯采取率約為81%~84%。
(3)侏羅系塘廈組砂巖(J):砂狀結構,層狀構造,按風化程度不同可劃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二個風化帶。各層特征分述如下:
1)全風化砂巖:褐紅色、褐黃色、褐灰色,干鉆可鉆進,巖芯呈土柱狀,遇水易軟化崩解,局部含強風化碎塊,巖芯采取率約為72%~78%。揭露厚度介于1.60m~4.40m,平均2.76m。
2)強風化砂巖:褐黃色、褐灰色,巖體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類,巖石為極軟巖,風化不均勻,巖芯主要呈碎塊狀,浸水易軟化崩解,局部呈土狀,風化裂隙發育,含20~30%中風化碎塊,巖芯采取率約為71%~74%。
2.2水文地質條件
2.2.1含水層及地下水類型
參照《深圳市地下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深圳特區水文地質圖》,結合地下水賦存條件及含水巖組特征,本場地含水層可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
2.2.1.1松散巖類孔隙水
場區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土層中,由于勘察區位于山麓地帶,現多為民宅區,附近人類工程活動頻繁,低平地帶已全部進行工程建設,地表進行了硬地化,改變了地表水滲流途徑。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殘積土層的顆粒孔隙之中,一般屬潛水性質。含水層粘粒粉粒較多,孔隙較小,儲水空間小,為弱透水層,透水性較差。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水量不豐富。在雨水季節,坡體素填土層中會存有上層滯水。
2.2.1.2基巖裂隙水
基巖裂隙水分布在砂巖風化裂隙中,屬微承壓水。含水巖組為風化砂巖,含水介質為砂巖風化裂隙、構造裂隙,多呈網絡狀和脈狀,地下水的分布不均勻。由于場地內風化裂隙多充泥質物,風化巖體滲透性總體較弱,富水性不強。基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雨及第四系孔隙水的補給,地下水徑流條件好。區內地形高差較大,地下水總體上由北向南逕流。
本次勘察測得終孔地下水穩定水位高程介于 67.56m~74.14m。據場地附近相關水文資料,該場地區域地下水的變幅約在3.00m~4.00m左右。場地環境類型為Ⅱ類。
2.2.2地下水腐蝕性評價
根據規范中地下水腐蝕性判定標準綜合判定,場地地下水在Ⅱ類環境中對砼具微腐蝕性,在強透水層中對砼具微腐蝕性,在弱透水層中對砼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應按現行國家標準的有關規定對建筑材料進行防護。
2.2.3場地土腐蝕性評價
根據規范中有關場地土腐蝕性判定標準綜合判定,場地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層在Ⅱ類環境中對砼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按pH值判定)。應按現行國家有關規定對建筑材料進行防護。
3.1治理工程設計
根據上述設計依據、原則,結合本場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周邊環境條件要求,參照規范[1],考慮采用如下方式進行邊坡治理:
(1)削坡:本邊坡擬采用二級放坡,第一級邊坡采用人工削坡,人工削坡厚度按500mm考慮,局部地方采用機械削坡,第二級邊坡進行機械削坡,削坡坡率為1:1.25,分級坡間設置4.00m放坡平臺。
削坡的土方應及時運走。削坡應使坡面平順,在坡面轉折處應采用弧化處理與兩側坡面進行順滑過渡。
(2)坡面錨桿格構護坡:根據坡高、坡率等因素,對削坡后的坡面采用錨桿+格構梁進行加固。坡面錨桿布置采用“井”型布設,水平間距2.5m,垂直距離2.0m。桿體均采用Φ32三級鋼筋,桿長為9.0m~12.0m,錨桿成孔直徑為130mm,入射角15°。錨桿均采用水灰比0.45~0.5純水泥漿全長注漿,注漿體強度為M25。
在錨桿間采取砼格構梁連接,格構梁截面為400(寬)×350(高)mm,采用C30砼澆筑。梁嵌入坡面250mm;格間采用掛三維網噴播植草進行綠化。在格梁的底部、頂部分別設置基礎梁和壓頂梁,基礎梁及壓頂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詳見大樣圖。
(3)擋土抗滑樁:本放坡平臺間設置一排擋土抗滑樁。樁采用矩形樁,樁截面1.2m(寬)×1.5m(高),樁芯距為2.5m,設計樁長15.0m。樁頂設計標高為80.00m。在抗滑樁樁頂設置一1.5×1.0m冠梁。擋土抗滑樁具體結構及配筋詳見設計圖紙部分。
(4)邊坡排水系統: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平臺及坡腳設置排水溝,坡面修筑跌水槽,邊坡適當位置設置消能池。排水溝內的水經三級沉淀后排入場地排水系統。
排水溝兩側1.0m范圍內用厚100mmC20素砼硬地化,并保持不小于1%的排水坡度以利于排水。
(5)綠化工程:在坡面采用掛三維網噴播植草綠化。
(6)其他工程:①由于坡腳為水泥道路,邊坡治理過程中應在坡腳設置雙排腳手架+內外竹擋土板進行安全圍擋,圍擋高度為6.0m。
經過實際施工驗證,邊坡支護設計方案能夠滿足工程需要,設計安全、合理、經濟。
[1]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S].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9-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