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518172)
淺述排土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陳波
(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廣東深圳518172)
針對西北地區城市排土場地質災害隱患點,易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現象,采取相應工程地質技術措施對項目場地進行危險性評估。
滑坡泥石流
擬建北部排土場,位于現北溝排土場場地西北側即北溝流域地帶。在靠近現有排土場北溝左岸一級階地上,集中居住著53戶農戶,人口140多人。對所居住農戶和業主已選定搬遷場地,并有安置計劃和按相關政策措施執行。排土場填埋線設計為二個臺階,排土場容量為1642.74×104m3。
2.1氣象、水文
金堆城屬亞熱帶與大陸性濕潤氣候的過渡帶,具有高山氣候特征。區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悶熱,冬季寒冷,早晚溫差較大。多年平均氣溫8.8℃,7月最高,月平均20.2℃;1月最低,月平均-2.7℃。多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4.2℃,極端最低氣溫-18.8℃。相對濕度50~70%。根據資料記載,最大降雪深度0.25m,封凍期在11月至翌年2月,凍結深度為0.42m。
2.2地形地貌
調查區屬構造、剝蝕的低中山地貌。評估區地處連綿起伏山麓山間低凹地帶,由于受到長期強烈侵蝕切割,在陡崖與條形山脊之間呈現出平緩地帶,顯示出山區山間丘陵的地貌特征。其間分布的較大溝谷多呈U型谷,較小溝多呈“V”字型,切割深度30~150m。依據地貌形態、成因類型等可劃分為兩個地貌單元。
2.3地層
金堆城鉬礦位于百花嶺向斜之北。出露于地層主要為長城系熊耳群安山巖夾凝灰質千枚巖、板巖。侵入巖以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主。
礦區范圍內侵入巖較多,以酸性巖類為主,中基性巖類次之,調查區排土場北溝上游高、陡的山脊地帶出露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其完整好,致密堅硬,塊狀、巨塊狀構造。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區內侵入巖體為燕山期活動的產物。
2.4地質構造與地震活動
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調查區處于“秦嶺地軸”北緣的寒武—震旦紀凹陷地帶內,沉積了較厚的海相和濱海相沉積物。所出露的構造性質和形態基本上與本區域內的大構造、位置、形態相一致;區內構造以高角度的正斷層為主,褶皺構造次之;節理普遍發育。
本區處于區域構造上升區,地震活動較弱且強度不高。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評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2.6巖土體類型及特征
(1)主要分布于北溝及其支溝兩岸地帶。巖性組成主要為坡積、殘積、洪積松散堆積層,以粘性土、含碎石粘性土、碎石、漂塊石和礫卵土為主。
(2)堅硬塊狀侵入巖體類:以花崗巖巖類為主,中基性巖類次之,多呈不同形態與規模的產出。巖性致密堅硬、塊狀,原生節理裂隙發育,抗壓強度大于60MPa。構成高陡山脊,局部有危巖、滾石及崩塌現象。
(3)中厚層軟硬巖類;主要為凝灰質千枚巖、安山巖巖體:灰-青灰色,中厚狀構造,局部為薄層狀;凝灰質千枚巖、安山巖出露厚度不一。巖性較堅硬,節理裂隙發育,抗壓強度大于30-40MPa。
3.1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3.1.1滑坡
本次調查發現滑坡1處,其規模為500m3,系松散類土質淺層滑坡。
滑坡位置:位于之外調查區內北溝2溝腦處,為一小型土質滑坡。底寬約30m,厚度1-3m,坡度在20-35°。滑體為覆蓋于斜坡體上的表層松散堆積物,滑面為巖土界面,滑坡體型不明顯,后壁不清晰,植被茂盛,可見有馬刀樹。
該滑坡前緣地形較陡,臨空面大。滑坡所在地植被茂密,無耕地,無人員居住和工程設施,幾乎無人類活動影響,現狀評估:危險性小。
3.1.2泥石流
北溝1:屬北溝上游支流,流向南,位于北溝溝口村民居住地西北向,溝長約1.6km,流域面積約0.37km2,流域蜿蜒,支溝發育,呈樹枝狀,主溝“U”形,支溝“V”型,溝口至溝腦高程為1470~1615m,高差145m。坡降9.2%。區內小沖溝發育,局部地段存在陡壁、危巖,植被覆蓋率大,坡洪積覆蓋層厚2~7.0m,溝谷內中下游段坡洪積物堆積較厚,中上游地段覆蓋層較薄或基巖出露。主溝谷常年流水,洪水期流量較大;其支溝內潮濕無流水,溝底及溝兩岸植被茂密。按泥石流溝判別條件15項因素量化評分,北溝1泥石流溝積分62分,屬輕度易發泥石流溝谷。
3.2地質災害預測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包括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本次預測評估的擬建工程項目單一,預測評估按工程建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的地質災害兩部分來進行。
本評估區范圍內面積為0.67km2。在評估區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對評估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和小二級區,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1處,面積為0.10 km2;危險性小區(Ⅰ)1處,面積為0.57 km2。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是在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上,考慮所處環境地質條件,結合建設工程特點,綜合考慮地質災害的發災原因,致災程度。針對不同地段,全面權衡、合理對比,確定某一區段地質災害嚴重程度與危險性大小。
該項目所在地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類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確定為二級。
(1)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表明,評估區現狀存在的地質災害有5處,為3處小型巖質崩塌、1處小型土質滑坡和1處泥石流。皆處于基本穩定;北溝1泥石流溝為低易發。
(2)擬建工程建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小;泥石流和排土高填方段陡邊坡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3)地質災害綜合評估劃分為危險性中等和小二級區,即地質災害危險中等區(Ⅱ):1處,面積為0.10 km2,場地基本適宜工程實施;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Ⅰ):1處,面積為0.57 km2,場地適宜工程實施建設。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9-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