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閱讀能力是學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而閱讀課堂則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渠道。文本細讀是學生有效閱讀文本的一種方式,對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如何把握文本細讀的內涵,智慧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細讀文本,最終獲得閱讀素養的提升?
一、把握內涵特點,智慧引領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讀”為先,古語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大量的文本細讀,才能對閱讀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在文化中的藝術反映,簡單來說,它就是生活更高層次的存在。離開生活的文學,無異于空中樓閣,不管表面上是多么的華麗,其實質都是不堪一擊的。同理,離開了知識結構與知識層面而開展的語文教學,那無異于是緣木求魚。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閱讀方面的理解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首要就是對文本知識的閱讀有著自己的了解,這就是文本細讀的價值所在。
在閱讀課堂培養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教師要堅持細讀文本教學的理念,不斷幫助學生更新學生知識結構、知識層面,積累生活素材,從知識的提升中為學生的文本細讀打下堅實的基礎。文本有四大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強調前兩者,而對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只是簡單的一筆帶過,但語文教學的實質,恰恰是后兩者最為直接的體現。語文的美,不單單它本身就是美,而且還是其它藝術樣式的載體。許多的藝術形式,都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的,譬如音樂、雕塑、戲劇等等。所以,教師要在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細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意蘊,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文本細讀會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多的感性認知,教師再通過課堂滲透相關的文本閱讀策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讓閱讀課堂更智慧。
二、關注文本細節,智慧引領文本細讀
想“理解文意”,明白作者要表達的內容,進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積累,需要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個清晰的認識,學會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含義,還原人物心聲。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意理解的鍛煉,不要一味的灌輸概念,定論,而要讓學生自己試著從文章中領會精神。新課標的“語文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語文教材深入挖掘、關注文本細節,深入體會和品味,從而智慧引領學生進行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所以文本細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勢在必行的內容。那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該采取怎樣的細讀方式呢?在領會作者思想,以及培養自身閱讀能力的方向上,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一步推敲,發現蘊含在其中的內容和意向。受知識水平和閱讀經驗的限制,面對一篇作品,學生很難獨立的挖掘到細讀的關鍵點,教師可以設置有效問題,引領學生在文本關鍵點上思考、探究。如,蘇教版八年級課文《孔乙己》,作者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其最為擅長的就是隱喻和諷刺,通過《孔乙己》我們能看出一二來。但是學生的認知畢竟有限,教師的引導特別重要,像文中孔乙己和酒館中負責溫酒的“我”考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時,就可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在那個年代,讀書人的死板腦筋全用在了咬文嚼字上,弄清“茴”字有幾個寫法,跟改變當時昏暗的社會現狀有關系嗎?還比如在文章最后,魯迅先生寫道“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這話從表面上看好像有問題,但若是仔細品讀就會發現作者的深意:“的確”一詞表明孔乙己當時雙腿殘疾,沒有穩定收入,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他肯定會死;而說“大約”,則是時隔多年,無從考證,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情況,所以才說“大約”。經過一番推敲,我們會發現原本矛盾的地方,也是存在著合理性。可以說,文本細讀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突破口,學生抓住了文本關鍵字句進行細讀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又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運用假設想象,智慧引領文本細讀
在文本細讀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適當加入一些假設與想象,如為故事設計另外一種結局,或是對文章中的某個段落進行更為詳細的故事解析,這都是加深對文本內容理解的重要手段。在文本細讀中引入想象的學習方式有著廣泛的運用,像散文教學、詩歌教學、小說教學等經常出現,有些教材后面,也會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問題,以拓展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
如,在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中,里面的“我”極力想要一部《山海經》,可周遭卻沒有一個人來幫助,反倒是那個一直被“我”嫌棄的長媽媽,主動幫“我”購買了《山海經》,這里需要注意,作者在其前文已經交代了,長媽媽是壓根就不識字的文盲,還把《山海經》誤以為了“三哼經”,關于長媽媽買書的細節,作者不知道,后來也沒有交代。在文本細讀時,教師可以以“長媽媽買三哼經”為題,讓學生想象一篇小短文,對作者所描述的內容加以補充。想象為學生的文本細讀提供了空間,學生會在想象過程中對文本有更深的認識,從而領會文本的意蘊。又如,蘇教版有篇《斜塔上的實驗》課文,講述伽利略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而在斜塔上進行實驗的故事。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活動,雖然說實驗不一定能非常精準,但是卻可以還原當時的情景,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解讀文本,理解其中的意蘊。
總之,文本細讀是學生解讀教材、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在文本細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思維會隨著細讀的深入而逐漸得到培養。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需要教師抓住本文細讀的內涵特點,積極搭建細讀平臺,使學生能夠在文本細讀中提升對文本的理解,最終促進閱讀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