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雅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過于生硬、乏味,不利于快樂課堂的構建。美術,應該是一門讓人身心愉悅、令人放松的藝術課程。尤其是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更應讓學生享受到美術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從而促進學生將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轉化為學習動力。為此,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主動改變傳統機械的美術教學方式,將快樂元素融進課堂教學,讓美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家園。
一、以“樂”導學,激發美術學習興趣
“導”即導入,在美術課堂中尤為重要。一般而言,課堂導入重在激趣與教學銜接。但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習慣性直接切入主題。也就是說,教師將側重點放在教材的教學中,很少花心思去精設導入,也沒有過多地考慮導入是否吸引人等。這就導致了學生普遍認為美術課與其它課程一樣,只能“等待灌輸”。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要改變導學方式,以“樂”導學,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從而達到激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五年級美術《兒歌和童話故事》這一課時,教師以“樂”導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以學生喜愛的游戲導學,游戲名稱為“看圖說名稱”。在游戲時,教師會提供各種不同風格的童話配畫,而學生則根據這些配畫猜對應的童話名稱。對于這樣的游戲,學生參與的興致非常高。游戲開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白雪公主的配畫,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公主,學生瞬間被吸引住了,立馬說出童話名稱,即《白雪公主》。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說出《白雪公主》的故事梗概。如果學生順利說出,那么教師則獎勵學生精美的卡片,以此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游戲。利用這個方式,教師繼續引出其它的童話配畫,如《丑小鴨》《小豬佩奇》等。在這個游戲環節后,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配畫的藝術性。緊接著,教師引出兒歌,讓學生賞析。最后,教師引入學習主題:同學們,應該如何創作一幅好的兒歌、童話配畫作品呢?由此,學生開始交流。
游戲能夠讓學生感到美術學習的輕松和愉悅感。導學讓學生感受到快樂非常重要,因為這能調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讓美術課堂更加活躍。
二、以“樂”教學,構建快樂美術課堂
快樂的美術課堂需要師生共同構建。快樂是發自心底的一種感覺,為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思考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只有順應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在教學環節穿插適當的快樂元素,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課堂是真正的快樂家園。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三年級美術《會說話的手》這一課時,教師以“樂”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利用謎語引出“手”。其次,讓學生感知手不僅會說話,還會表演。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提示學生注意關注舞蹈者的手形)。在這個舞蹈中,楊麗萍將孔雀展翅欲飛、迎風挺立的形象完美呈現。此時,教師讓學生說出《雀之靈》美在哪,如此引出美在手形的逼真。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播放《金孔雀輕輕跳》,讓學生一起律動,感受別樣的、快樂的美術學習。通過這個環節,學生感受到了手能美出花樣。最后,為了讓學生體驗手能夠表達一種趣,教師設計了“玩一玩”的活動。教師利用投影儀,進行手影表演,并讓學生跟著一起做,體驗其中的樂趣。同時,教師播放著配樂,并說著:變只青蛙,大嘴巴(同時做手影)、變只鴨子,水里游。為了激發學生進行創意手影表演,教師引導:你還有更新穎的點子嗎?快快變出來。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學流程非常清晰,并且貫穿著趣味元素,如謎語、律動、手影表演等。而這些元素的融入,能夠讓美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以“樂”活學,提高學生美術能力
以“樂”活學,即設計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在設計活動時,不能僅僅是封閉式的活動,而應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靈活性的活動,讓學生擁有更大的空間可發揮,以避免束縛學生的思維。活動設計中,教師也要考慮如何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以及發展美術能力的需求等。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三年級美術《會說話的手》這一課時,教師設計手形畫表演活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創意手形畫,并了解了這是一種非常具有創意的造型表現形式。為了讓學生有發揮潛能、展示自我的平臺,教師設計手形表演活動。要求:請以小組合作形式,思考創作的主題和表演的故事內容。小組學生需要將故事中主人翁設計成有趣的創意手形,并以手形畫表演形式展現成果。為了激發學生創新,激活學生思路,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創意手形表演作品。這個環節后,小組學生再投入活動中,積極思考,設計手形。最后,每一個小組進行成果展現,教師點評。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是“設計師”,也是“小演員”,體會了雙重角色帶來的快樂,美術能力也得到極大的提升。
總之,小學美術課堂應該是快樂的家園。在新課改下的今天,只有真正讓學生感到快樂,學生才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美術學習,從而激發出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多融入趣味元素,構建快樂美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