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清平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創新意識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創造欲,使創新內化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使他們能夠長時間地保持高昂的創新活力,從而達到讓學生有興趣地進行自主學習的目的。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以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
一、在質疑中創新
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能主動地探求知識。在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激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想象設疑,激發創新。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通過設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像《稱象》一課,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想想如果故事發生在現在,你會采取什么方法來稱象?在此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借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2.激趣設疑,引發探討。教材中的一些常識性的說明文,如《鯨》《新型玻璃》《松鼠》《假如沒有灰塵》等,內容比較枯燥,而激趣設疑,導入新課,使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動新奇又難于理解,從而誘發他們的思維。如學習《假如沒有灰塵》一課,可讓學生先說說平時對灰塵的印象,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后 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呢?這樣,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讓學生學習課文,便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變序設疑,發散思維。這種設疑,打破事物的發展順序,按照先果后因的邏輯關系來安排,以此啟發學生思維。如《將相和》一課,可通過設問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將是誰?相是誰?哪里寫了他們之間和好了?”這樣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從第三故事入手,廉頗為什么登門負荊請罪?從而引出“完壁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的學習,同時讓學生懂得了“完璧歸趙”是“將相和”的起因,“澠池之會”是“將相和”的發展,才有了“負荊請罪”的結果。
二、在求異中創新
思維定勢是妨礙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為克服思維定勢,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種思維并用,力求在求異中創新。
1.挖掘教材,逆向思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變果為因,引導學生循果求因,進行逆向思維訓練,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課文最后寫到: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導學生從故事的結局入手,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機智聰明的周瑜為什么說比不上諸葛亮?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過這樣的逆向啟發式提問,對學生在思維上的要求更高,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在訓練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理解課文內容為基礎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提倡駁問,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索知識。提倡駁問,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如《南轅北轍》一課,學生進行了反駁:我認為課文說得不正確,因為地球是圓的,因此,只要車夫沿著一個方向一直跑,就有可能性繞地球一周,最終跑回楚國的。針對學生這些有據的駁問,要及時給予鼓勵,并提倡全體同學學習他們這種敢于反駁的精神,從而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3.自主探索,多向思維。根據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課文內容。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引導學生尋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與現實的冰冷對比,并說說你們的生活環境,設身處地地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在舊年的大年夜死去的悲劇中感受社會的黑暗,在理解兩個幸福中,感受窮人痛苦的生活。教學時,在進行理清課文條理的訓練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了解事情發展的順序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逐步養成多方位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4.突破定勢,創新思維。要培養學生創新就必須突破定勢,打破常規,標新立異。如教完《落花生》一課,向學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辯論,說說花生和蘋果各自的好處及你對花生和蘋果的看法,以及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最后,大家統一認識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對社會的作用。啟發學生懂得當今社會“蘋果”、“花生”兩種人都需要。通過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獲取新知識,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在作業中創新
作業是指導學生學習的必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和升華,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在作業中應設計那些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要包含創新萬分的作業,使學生一舉多得。
1.畫。如《燕子》一課,讓學生創作一段反映春天生機勃勃的“五線譜”:電線為五線,燕子作音符。《游園不值》可創作一幅園內景色的“春滿園”圖等等,啟發學生作中創新。
2.擴。學習一篇課文后對某一認識和方法的擴展。如學習《新型玻璃》一課,設計:“我發明了( )玻璃,它的特點是( ),作用是( )”的作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想。有的課文言猶未盡,十分含蓄,可讓學生寫續想作文。如《凡卡》一課結尾沒有信寄出后的結果,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信寄出以后的情況。又如《白楊》一課,引導學生抓住孩子們“只知道”的內容,啟發想象“不知道”的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正確地引導學生質疑,提出高質量的疑問,并在求異中創新,這些都體現了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