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希伯來語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由于《圣經》最初是用希伯來語寫成的,所以它又被稱為“圣語”。公元70年,羅馬人攻克耶路撒冷,猶太人被迫流亡到世界各地。為適應當地生活,他們講起了當地語言。希伯來語逐漸只停留在宗教活動之中,作為日常用語的希伯來語則死亡了。
然而20世紀上半葉,希伯來語這已經“死亡”上千年的語言化石居然復活了!
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個“瘋子”功不可沒,他就是本·耶胡達。
1881年,俄籍猶太小伙子本·耶胡達懷著民族復興的夢想來到巴勒斯坦。他認為如果要真正實現猶太文化的復興,就必須把死亡千年的希伯來語復活。他的主張被人們恥笑。希伯來語已經死亡那么久了,人們也早就把英語、意第緒語等當成自己的語言了。要整個民族重拾幾千年前老祖先的語言,這個人肯定瘋了!然而,這位小伙子卻決心“將瘋狂進行到底”。從此,他一方面千方百計搜集希伯來語單詞,另一方面,在各個城市之中進行運用希伯來語的宣傳。
耶胡達的活動遭到了宗教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希伯來語只能用于贊美上帝,如果什么阿貓阿狗之類的詞也用它來表達,那成何體統!他們向當局告發說本·耶胡達從事反宗教的活動,這使耶胡達一度入獄。但出獄后,耶胡達馬上又投入到他的“瘋狂事業”之中。
1882年,本·耶胡達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看著這個可愛的孩子,他突然又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只用希伯來語跟孩子說話。這個孩子經常因為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而眼淚汪汪,甚至忍饑挨餓。但是這位“狠心”的父親并不放棄。他還不讓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以免受到干擾。在他不近人情的苛刻要求之下,這個孩子成為近兩千年只講希伯來語的第一人。
耶胡達深知,想要推廣一種已經退出口語領域上千年的語言,必須有一部詞典。于是,他開始了編寫詞典這項艱辛的工作。為了盡可能多地搜集希伯來語詞匯,他走街串巷,去尋找那些還會講少量希伯來語的像化石一樣珍稀的老人。1904年,他編出了第一本現代希伯來語詞典。但他覺得這遠遠不夠。6年以后,他開始著手編纂一本詞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的詞典,試圖包括所有的希伯來語單詞。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直到他1922年逝世也沒有完成。他的后人繼承了這一不朽的事業,1959年,這部長達17卷的詞典終于完工。
在本·耶胡達的感召與示范之下,大批專業人士加入復興希伯來語的“瘋子”行列。一些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幼兒園也開始進行希伯來語教學。由于缺乏豐富多彩的教材,教學中所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后來,一些老師感慨地回憶說:“當時這些孩子們除了背課文還是背課文。他們都快要被逼瘋了!”但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已擁有64所全希伯來語的教學機構。
1923年,當時的英國托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希伯來語正式成為官方語言之一。瘋狂的耶胡達創造的不僅是語言學上的奇跡,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