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旭
摘 要: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因此農民的創業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專業技能和創業技能的培訓上,更重要的是企業家精神的培育。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體現了創業者的總和素質,以平山縣葫蘆峪農民企業家創業精神為例,論證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
關鍵詞:農民創業教育;企業家精神;葫蘆峪;創新
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農村蘊藏著巨大的人力資源,如果能夠對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民進行創業教育培訓,扶植其在農村創業,以創業帶動當地就業,不僅能夠使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還會使新農村建設迸發新的活力。
一、農民創業教育培養的核心:企業家精神
(一)創業與企業家精神的內涵
“創業”常用Enterprise(創業),指的是去從事冒險性的事情,相對應的Entrepreneur則翻譯成“企業家”,因此創業精神的核心是企業家精神,于是相對應的創業教育的重點也應該放在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創新精神是指企業家具有開創性,熊彼特認為,這是天生具有打破靜態均衡狀態的能力。農民創業正是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創新,運用了新技術、新的管理方法或者新的資源配置方式,這樣的農民是具有創新精神的農民。
(二)農民企業家精神:以平山縣葫蘆峪農民企業家為例
昔日,河北太行山區亙古以來土地零碎、土壤貧瘠、山多地少,大面積的片麻巖區,土地連年荒廢,當地農村居民生活較為貧困,大多外出務工。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劉海濤是一位年過六旬的農民企業家,在外經商之后決心回到故里,實現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
創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劉海濤用真誠和創業的決心打動了村民,劉海濤認為,土地閑置也是荒廢了,不如大刀闊斧的平整改造。在土地承包整理之后,創業又遇到了新問題,在土地上實驗的作物難以生長,農業需要科技支持。農作物有其生長期,農業創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見成效的。一年過后,葫蘆峪的核桃種植終于有了些新的景象。但是劉海濤認為農業要形成規模才能讓更多的農民收益,于是他注冊了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引進農業人才和管理人才,站在國際市場的眼光,對葫蘆峪的開發有了新的定位。劉海濤邀請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來幫著策劃,邀請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培育新品種核桃,按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高標準要求,對未來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從土地流轉、合同簽訂、配套設施,到開山造地、種植管護、員工管理、利益分配等等全部標準化。七年時間,劉海濤創新出他的“葫蘆峪模式”,大規模開發荒山,先通過購買、入股、租賃、置換等方式,有償的流轉了土地使用權,再運用現代工程機械和配套技術,展開大規模集團作業,系統地改造太行山,最后形成生態的農業產業園區。2015年7月,聯合河北省內四家全國知名農產品企業組建了河北山區現代農業產業集團公司。集團化的公司將與知名電商合作,推進太行山綠色農業產業的崛起。
二、農民創業教育培訓的目標:培育企業家精神
(一)以中短期培訓為主,設置適應農民創業的培訓課程
服務于農民的創業教育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農民的生活作息是與農業生產相適應的,因此應該避開農忙時節,靈活的安排教學培訓,可以把集中培訓和自學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課程內容的設置要凸顯企業家精神的主要內涵,即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一方面要用于出擊;另一方面要注意將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向創業領域滲透,農民的創業領域在農業,因此課程內容以及創新案例的選取要側重于農業相關領域的創業。我國目前從事創業教育的一類是有一定的學術和理論背景的管理學院老師,一類是從事行政工作的老師,培訓也往往是照本宣科的知識講授,教師自身嚴重缺乏創業實踐經驗。師資隊伍中需要有在農業領域已經取得創業成功的導師,同時還需要引入其他學科的成功創業人士來擔任客座導師,學科融合才能更好的激發創業者的創造性。
(二)政府積極給予財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我國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其資金來源一直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但農民創業教育培訓的成本尚不在全國教育經費支持的范圍之內,使得創業教育難以廣泛有效地在農村開展。一方面經費需要用于課堂教學、聘用教師和學校基本花銷等等。另一方面經費需要用于創業平臺、創業實訓基地、農業產業園等等教學實踐項目的建設。農業領域的創業需要緊密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企業家精神更是要在實踐中逐步養成。
(三)在社會中營造適宜培育企業家精神的創業文化氛圍
農民創業教育培訓在文化層面上就是要對農民進行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社會中有礙于發揚創新和冒險精神的思想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國民對于利益、金錢和成功的追逐很隱晦,但創業原始動力本身就是對利益的追逐,農民企業家精神的培育需要處于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當中。二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向來推崇“成功學”,創業路上如戰場,這種思想使得創業者在實施創業之前就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社會輿論應當持一種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創業失敗者。
參考文獻:
[1]米松華,黃祖輝,朱奇彪.新型職業農民:現狀特征、成長路徑與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4(08).
[2]陳勝祥,劉雅晶.闡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謹防若干偏見[J].職教論壇,2014(01).
[3]李偉銘,黎春燕,杜曉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演進、問題與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