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夏亞
孔子的弟子冉雍是小偷的兒子,常被孔子的其他弟子看不起。
有一天,孔子帶弟子們去郊游,走著走著,在不遠的地方看到一頭小牛,小牛的毛色純赤、頭角又端莊,非常漂亮。有個弟子說:“我記得老師說過,祭祀山川神祇就需要這樣的牛。”孔子故意搖搖頭,有些惋惜地說:“這頭牛不行,它血統不好,不適合用來祭祀。”弟子說:“血統不好有什么關系,又不是需要用它的父母來祭祀。”“哦,是嗎?那人呢?人的血統重要嗎?出身卑微、行為不端的人,也可能有行事光明、心地善良的兒子啊!大家為何用父親的品行來否定他兒子呢?”孔子問。弟子們一個個都低下了頭,知道孔子說的是關于冉雍的事。
孔子見弟子們明白了他在說什么,就贊美冉雍說:“冉雍年齡小,氣度不一般,我看他是個當領導的材料,大家不可歧視他。”
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可謂“有教無類”。
“教”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教”從攴,從子,從爻,爻亦聲。“攴”是一只手拿著一根小木棒之類的東西,即教師手中拿著教鞭。“爻”是被教鞭輕輕抽打的象征性符號。也有人認為:其甲骨文形體左上是籌碼,左下是孩子,左右合起來表示孩子學習籌算的意思。右邊的“攴”,是手持戒具,監督孩子學習。兩說雖有分歧,但用戒具施教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確定“教”的本義就是“教育”“教導”的意思。“教”字也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古代教育的特征:我國的教育開始于兒童,而這種教育又是嚴格的帶有強制性的棍棒教育,它充分體現了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上施下效”的傳統教育思想。
現在,教育在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等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每個人的一生,不在施教中,就在受教中。一言一行,不是在影響著他人,就是在感染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