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婕
公募基金界的“網紅”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基金經理楊德龍突然宣布離職,而與前兩年“奔私潮”不同的是,此番他選擇了加盟前海開源基金公司。
上月初,公募基金界的“網紅”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基金經理楊德龍突然宣布離職,震動了整個公募界。而與前兩年“奔私潮”不同的是,此番楊德龍選擇了加盟前海開源基金公司,并組建獨立事業部。
每年三四月,年終獎多數發放完畢,總是基金公司一年中職位變動最大的季節。那么,公募基金經理跳槽,是不是行情向好的表現呢?
楊德龍的新東家前海開源基金是公募中率先推行事業部制的基金公司之一,2013年成立后先后吸引劉明月、曹劍飛、王宏遠等多名知名基金經理加盟。
針對離職原因,楊德龍對媒體表示,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因為前海開源實行事業部制,也有股權激勵,其中兌現效率和分成比例都在業內較有競爭力。二是加盟前海開源,有較好的協同效應。自己在基金業從業經歷已經超過10年,積累了一定的品牌號召力和影響力。三是早在2006年,正是目前前海開源的董事長王宏遠面試了剛從北大畢業的楊德龍,并指引他重點關注宏觀策略方向。
據Wind統計,近一年來,已明確去向的42名離職基金經理中,有28人仍留在公募基金行業,10人則投奔私募基金。
曾幾何時,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潮”一度引發公募人才危機,而如今看來事業部制改革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住了人才。
有市場人士表示,2014年以來,奔私后明星基金經理業績平平。離開了公募基金的大投研平臺后,“奔私”后基金經理出現了不適應的癥狀。相信會有更多的基金經理離職后會效仿楊德龍加盟具有激勵競爭力的公司。
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2016年1月,只有12位基金經理離職,創7個月以來新低。截至3月10日,新年以來共有29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25家基金公司,而去年同期離職的基金經理達45人,涉及32家基金公司,離職率同比下降近四成。
有一種在業內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基金經理離職率往往與A股表現具有較強關聯性。在基金業內人士看來,去年大牛市行情中,基金經理離職后創建或跳槽成為熱潮,但隨著市場轉冷,猴年猴市賺錢不易已成共識,公募基金投研人員工作變動意愿并不強烈,更傾向于旱澇保收。
財友們都知道,買股票基金跟買股票最大不同是,你買的是一個基金經理及其團隊,把錢交給他管理,由他判斷是不是追漲殺跌。那么,如果你買的基金換了基金經理,這只基金還能持有嗎?
這就要考察新的基金經理是否具備優秀的投資應變能力,同時,還要看你買的是不是大基金公司發行的產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優秀的基金公司團隊資金管理能力自然更強,長期投資首先要找一家可靠的基金公司投錢。
二是,優秀的基金經理往往具有優秀的投資應變能力。比如曾經的華夏基金經理王亞偉,在牛市、熊市不同風格均能連續排名第一。
而針對當前的市場,楊德龍在回應離職時表示,市場已經下跌半年了,已經處在底部,這個時候出來發產品,空間會比較大,也能給投資者一個不錯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