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要: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的地區,我們亟需把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地區的群體轉移出來,使生態貧困地區的生態、經濟得到平衡發展,所以生態移民就成為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其中生態移民的城鎮化是指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移民的可持續性需要移民后城鎮地區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措施的支持。
關鍵詞:少數民族;生態移民;城鎮化;可持續
生態移民現象由來已久,但“生態移民”的概念直到20世紀初才被美國科學家考爾斯提出來,他認為生態移民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而實施的移民。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和并逐漸達成全球共識,生態環境問題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惡化和經濟貧困現象成為許多專家研究的重點。
一、生態移民與城鎮化
(一)生態移民的定義
生態移民行動在給移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希望和機遇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諸多挑戰以及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失,即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費用,也需要巨大的心理成本。目前對生態移民的定義還沒有進行統一,還出于探索和發展的初級階段,總的從原因與目的兩個層面來看:
從原因層面看,葛根高娃認為:“生態移民是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人們生存利益受到損失,從而迫使其更換生活地點,調整生活方式的一種經濟行為。”[1]生態移民項目的出現也是因為資源的不可再生,以及為了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目的層面看,生態移民就是為了維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把發展移民后城鎮經濟為目標,把原生活于惡劣生態環境地區高度分散的人口,通過移民方式集中起來,轉移到城鎮或在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建立新城鎮。所以生態移民就是使達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重新整合與協調發展。
總之,生態移民概括來說是指為了保護或者修復某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態人文而進行的人口遷移;或是因一個地區生態環境惡化,使得人們難以生存下去而進行的人口遷移,涉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城鎮化
劉明國指出“城市化”是生產力提高帶來的人類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轉變(需求由溫飽型向發展型,社會生產由小農生產向工業生產轉變),以及生產集約化和可控化的社會進步過程。[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城鎮化,也就是農村人口會逐步向城鎮遷移、農村的勞動力形式更多的轉變為二、三產業。目前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不管是外來投資的產業,還是城鎮化基礎設施的發展等一系列經濟活動,都直接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動了中國農村大規模人口向城鎮的流動。本文中的生態移民的城鎮化是另一種主要原因的人口流動,它流動的首要原因是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破壞與貧困的問題,才使得他們必須向小城鎮遷移,其次也正好滿足了小城鎮逐步發展中對人口的需求。
二、生態移民的城鎮化
在長此以來的生存實踐中,少數民族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而生態移民后少數民族置身于全新的生活與生態環境,同時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變。
(一)生產方式的城鎮化
移民生產方式的轉型是他們為了適應遷入后地區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必然結果。移民生產方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收支結構、工作分工等幾個方面。以貴州興仁縣東湖城鎮建設安置區,主導產業方面是要解決生態移民的脫貧致富問題,以傳統農業轉變為農業現代化,建立了城鎮工業園區,以及逐步建立的第三產業。而在收支結構上,移民前主要就是依靠農業,而移民后收支逐步轉向第二和第三產業。在工作分工上,移民前男性勞動力較多,大多都是男性勞動力所得收入占家庭主要收入的比重較高,而移民后男女性勞動力的分工得到了較好的均衡。
(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
生活方式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兩方面。生活方式是所有閑暇的活動模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模式的總稱。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又個各自獨特的民族日常生活與閑暇。在物質生活方面,大多數少數民族逐漸接受外來文化,跟隨遷入后的城鎮改變了他們的飲食結構、穿著服飾、居住建筑,同時交通和通訊的變化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其次,在精神文化方面,遷移前后的少數民族在語言、宗教信仰、文化、教育、交往、禮俗和鄉民閑暇的娛樂生活都會有大小不同的改變。
三、生態移民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生態移民后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整合相關資源,完善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另外我們也要大力創建后續產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內力與外力共行的可持續機制。
(一)實現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生態移民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問題,是一項尋求多元發展的工程。在移民安置前我們必須要考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保留問題。少數民族的移民,帶來的是一系列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這個改變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生產方式上的改變,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改變。所以必須本著對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則,同時生態移民要與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相結合,這也是解決好民族、宗教問題的基本條件。比如興仁縣東湖安置區在安置前除了對供電、供水以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之外,還修建了民族活動場地,這也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之一。
(二)安置后期扶持措施對移民城鎮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就業政策。不僅要繼續發展第一產業,同時要提高移民人口生產技術、鼓勵建設工業園區、適當減少安置地地稅以及發展鄉村旅游項目等政策是提高就業率的有效措施。
教育政策。搬遷后的城鎮必須保證較為充足的教育設施以及教育資源。
產業政策。制定和完善相關扶持政策,以原有城鎮為基礎,引導生態移民后的少數民族從事二、三產業。對新增就業崗位優先安排于移民居民,在專項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
社會保障政策。包括遷移后居民的教育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政策的沿用。另外還需制定獨特的少數民族生態移民搬遷后的其它保障政策。
(三)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由于地區的脆弱性和生態資源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了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所以生態移民得先從改善和保護原住地生態環境出發的,其次我們對遷入地的生態環境也要提出進一步的措施進行發展,否則遷入地生態環境也將遭到破壞。例如在興仁縣東湖的建設上同樣考慮到節能減排的問題,目的也是為了考慮安置地的生態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少數民族貧困問題與生態問題、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相互交織。民族地區的貧困、生態問題與城鎮化逐步發展所需吸納勞動力的問題,讓生態移民與城鎮化發展創造了一種雙贏的發展模式,它即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與生態破壞問題,也解決了城鎮化發展導致的勞動力需求增大的問題。所以通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及發展環境,調整產業結構,為貧困人口脫貧和發展經濟奠定了一定基礎。同時也帶動了小城鎮發展,實現了城鄉共同發展。(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葛根高娃,烏云巴圖.內蒙古牧區生態移民的概念、問題與對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2):
[2]劉明國.對我國“城市化”的反思[J].生產力研究,2010,(1)
[3]周鵬.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移民可持續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