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志
寶寶頻繁咳嗽,爸爸媽媽不禁擔心,這會是哮喘嗎?哮喘和咳嗽之間有沒有關系,如果是哮喘,那又該怎么處理?一起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吧。
過敏性咳嗽,常常是早期哮喘的一種表現形式,也被稱為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不是所有的咳嗽變異性哮喘都會發展為哮喘,其中大約有1/3~1/2的咳嗽型哮喘患兒最終會發展為典型的支氣管哮喘,也有少數會逐步自行緩解。咳嗽可能只是哮喘的唯一臨床表現,若缺乏早期適當的治療,往往會發展成更嚴重的哮喘狀態。
過敏性咳嗽的兒童診斷標準不分年齡大小,具體如下。
咳嗽持續或反復發作>1月,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運動后加重,痰少,臨床無感染征象,或經較長期抗生素治療無效;
氣管舒張劑治療可使咳嗽發作緩解(基本診斷條件);
有個人過敏史或家族過敏史,變應原試驗陽性可作輔助診斷;
氣道呈高反應性特征,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可作輔助診斷;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TIPS:兒童哮喘的確診依據
嬰幼兒哮喘的診斷標準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即嬰幼兒哮喘診斷標準(年齡<3歲)、兒童哮喘診斷標準(年齡≥3歲)及過敏性咳嗽診斷標準(不分年齡)。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哮喘診斷標準如下:
1.年齡<3歲,喘息發作≥3次;
2.發作時雙肺聞及呼氣相哮鳴音,呼氣相延長;
3.具有特應性體質,如過敏性濕疹、過敏性鼻炎等;
4.父母有哮喘病等過敏史;
5.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
凡具有以上第1、2、5條即可診斷哮喘;如喘息發作2次,并具有第2、5條,診斷為可疑哮喘或喘息性支氣管炎。如同時具有第3和(或)第4)條時,可考慮給予哮喘治療性診斷。
哮喘的病因較為復雜,分為內外兩種因素。
從內因來看,過敏體質(特發反應性體質)與本病關系密切。據研究表明,多數患兒以往有濕疹、過敏性鼻炎、食物或藥物過敏史,不少患兒的父母或親屬中也常有哮喘病或其他變態反應性疾病;
從外因來看,環境因素越來越不容小視。目前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哮喘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生物、物理和化學因素也都可誘發哮喘。比如感染、花粉、灰塵、魚蝦、藥物、寄生蟲及發霉的玩具等。
由于過敏性咳嗽本質同典型哮喘一樣,故治療原則也可以參照哮喘,主要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口服茶堿類藥物或β2受體興奮劑。
過敏性咳嗽發作癥狀輕微,治療重點應放在緩解期,即奉行國際哮喘會議確定的以抗炎作為治療哮喘的首要原則(GINA方案)。通過緩解期的治療,來增強體質、提供機體免疫力和長久的御病能力,徹底消除氣道內的炎癥,從而達到預防哮喘發作的目的。用預防類藥物治療,雖然開始時情況改善得很慢,通常要服用幾個星期后藥物才能發揮最佳效用,但對預防哮喘發作十分有效,必須堅持定時用藥,這樣才可延長哮喘的緩解期。
有一種說法認為“寶寶現在雖然哮喘,但等他長到成人就好了,所以現在治不治無所謂。”這種誤傳使不少寶寶錯過了治療的有利時機。雖然,部分哮喘兒童的確可不治而愈,但近年來大多數醫生仍認為哮喘患兒應得到積極而合理的治療,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具有可塑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免疫系統發育逐漸完善,這種可塑性就越來越差,治愈的機會就越來越小。如果發現寶寶患有哮喘,千萬不要遲疑,治療越早越好,爭取在青春期前治愈。即使進入青春期仍未治愈,也會由于兒童期的積極治療而使病情大為好轉。
查找過敏原
首先,爸爸媽媽可以帶患過敏性咳嗽的寶寶去有條件的醫院作過敏原檢查,找出過敏原因,從而針對過敏原作脫敏治療,或在生活中避免接觸過敏原。
此外,生活中還應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以減少發作的概率。家中的衣物、床褥和地毯要常換常洗常晾曬,盡量減少寶寶與寵物玩耍的機會,外出時戴上口罩等等。
做好配合和自我管理
哮喘治療成功的關鍵還要靠爸爸媽媽與醫生的積極合作,定期回診。即在醫生指導下系統地用藥,絕不能發作時用藥,哮喘一停就停藥,這是造成哮喘反復發作的原因。有些父母總覺得類固醇會帶來過多的副作用,其實只要遵照醫師指示,并不會帶來太大的問題。
此外,爸爸媽媽還要配合醫生對患兒進行自我管理,即對哮喘的發生及如何回避觸發因素有所了解,并能正確地應用吸入療法,對哮喘的發作進行預測,以及初步掌握發作時的一些應急措施,以減少前往急診室和住院的次數。
做好保暖工作
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溫差大,也是流行病高發的時間段,寶寶很容易生病,因此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及時加減衣物。此外,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回家后立即洗手等也都可以降低感染病菌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