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他對父母的注意力會變得越發敏感,再加上對事情的看法及對情緒的感受、表現力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越發豐富,有事沒事耍耍小脾氣便成了家常事。
當寶寶情緒不佳時,媽媽們總會想盡辦法予以解決,可是若是化解方法不當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媽媽們知道嗎?
錯誤一:一邊抱怨一邊安撫
寶寶情緒差,偏偏媽媽也因忙得像個陀螺沒有好心情。雙重負能量疊加讓媽媽的口頭禪變成:“哭什么哭!媽媽已經很忙,你就不能自己玩會兒嗎?就會給我添亂,別哭了,別哭了。”最常見的畫面便是:媽媽一邊嘴里抱怨連連,一邊忙不迭地幫寶寶擦眼淚、安撫寶寶情緒,希望寶寶快些平復心情。可寶寶卻完全無視媽媽的安撫行為,只記得媽媽的抱怨聲,反而哭鬧不止。
解析:寶寶不會瞬間長大,媽媽要引導他消化掉心中的不安,適度宣泄情緒,這樣才能讓他坦然地接納自己的壞情緒,如暫時將寶寶抱到別的房間,拿一些玩具轉移寶寶注意力等等。若為了家中一時的寧靜而斥責寶寶的負面情緒,可能會讓寶寶心中留下陰影。
錯誤二:無視寶寶負面情緒
喜怒哀樂是天性所然,可有些媽媽卻覺得寶寶小,心情不佳根本就是沒事搗蛋,所以,當寶寶出現壞情緒時,相比追根究底地問原因,媽媽更關注寶寶的行為表現,比如,只要寶寶不哭,可以給他糖果、讓他看電視,或是給他當馬騎等。一番努力下來,寶寶不哭了,可媽媽卻根本不清楚寶寶情緒不好的原因,以后若出現類似問題自然還是不能科學應對。
解析:寶寶哭鬧時,媽媽想快些讓他恢復平靜的心情很容易理解,但違背一些原則來換取寶寶安靜下來的做法并不可取。媽媽這樣做,會讓寶寶對曾經要遵守的規則產生懷疑,也可能在嘗到“甜頭”后,以此“要挾”父母。當寶寶出現壞情緒時,媽媽要做的不是對寶寶放開條件,而是應第一時間肯定他的情緒,幫他找到情緒的出口,比如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同時用言語嘗試問詢出他不開心的原因。當寶寶有被了解的感覺時,哪怕媽媽不拿出糖果安撫他,他的情緒也很容易平靜下來,而媽媽在清楚寶寶真正不開心的原因后,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幫他從壞情緒中走出來。
錯誤三:錯誤導向他人或物品
當媽媽發現寶寶的壞情緒是因為磕碰或是家中其他人沒有滿足他的需求而耍脾氣時,有些媽媽會拍打導致寶寶摔倒的桌椅,或是直接說家中成員不對,以此來幫寶寶出氣,結果很容易讓寶寶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通過“遷怒”對方而達到心理滿足,時間長了難免會養成驕縱、任性、霸道的性格。
解析:寶寶鬧情緒時,媽媽們不妨先從寶寶自身找原因,同時積極向寶寶解釋是什么原因導致他情緒不佳,并主動告訴寶寶以后遇到這類情況應該如何處理。若是將壞情緒遷怒他人或物品,只會讓寶寶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無益于人際交往。
寶寶情緒差,正確的化解方法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還能有助于媽媽更了解寶寶的思維變化,具體該怎樣做呢?
方法1:提前預告,避免發生不愉快
媽媽是最了解寶寶脾氣秉性的人,對以往曾讓寶寶鬧情緒的事也應記得很清楚,當預感曾經引爆壞情緒的事情可能再出現時,先給寶寶打個預防針,盡最大可能地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比如,寶寶曾因家中小客人翻動自己的物品鬧脾氣,當家中再來客人時,媽媽不妨先告訴寶寶會有小客人到訪,并告訴他如果不想小客人翻動自己的物品,可以主動和小客人溝通,并同時幫他準備好送給小客人的禮物,以示友好。和寶寶溝通時,媽媽一定要盡量提升他的認同感,讓寶寶發自內心地愿意嘗試媽媽提出的建議。
方法2:避免使寶寶內心不安
有時,寶寶的壞情緒是因感覺自己被忽略、取代、不被需要而造成的。比如父母回到家后仍過于專注自己的事情,忽視與他交流,他會因為被忽視而鬧脾氣。為了減少寶寶的不安,父母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照料寶寶的工作,盡可能多地抽時間陪伴他,以免讓他覺得父母的工作比自己更重要而耍脾氣。
方法3:不要禁止寶寶顯露壞情緒
當寶寶因被冷落、委屈而鬧脾氣時,父母切勿要求寶寶立刻恢復穩定的情緒,和不開心的大人一樣,寶寶的情緒釋放也有波峰波谷,不可能前一秒還是陰雨天,后一秒立即變晴天。對于負面情緒,與其讓孩子壓抑在心中,不如讓他們稍微發泄一下。媽媽可將寶寶摟在懷里,任他發泄壞情緒,同時告訴他,每個人都有情緒不佳的時候,適度表達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當寶寶情緒平復后,再和他聊聊不開心的原因,并和他一起想想解決辦法。
方法4:提醒寶寶表達需求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他會漸漸經歷人際、嫉妒等考驗,可年齡尚小的他還不懂如何表述心中的不快,有時就會用沒來由地發脾氣來表達想被父母照顧的想法。媽媽可以告訴寶寶,當感覺不開心時,可以主動用言語告訴父語,如果要求得當就會被滿足,完全不必以哭鬧耍脾氣。
方法5:協助寶寶創建自我差異
生活中,寶寶耍脾氣許多時候是因為能力不及而造成的。父母應告訴寶寶,每個人都有其獨屬的性格、能力。寶寶年齡小時,會因能力不足不能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比如不能一步到位地搭好積木,一步到位地畫好圖畫等等。但隨著他一天天長大,能力也會一天天增強,到時就可以輕松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幫寶寶及早地創建自我差異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寶寶因能力不及而導致的負面情緒,有助寶寶增加自我認知,并提升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