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蓮
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過去大多是從學習者外部考慮語言學習的目標,而很少從總體教育價值方面考慮學生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將英語課程的性質界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強調語言學習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人格品質和道德情操的修養(林立,2012)。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學不能再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而是要在遵循語言教學規律的同時將情感教育貫穿其中,讓學生語言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學會做人。那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怎樣進行情感教育呢?
小學英語教材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題材涉及理想信念、文明禮貌、交通規則、拾金不昧、環境保護、健康飲食等,這些素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深入鉆研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將情感教育寓于文本知識的學習中。
如《新標準英語》四(上)Module 5 Unit 2 I wore warm clothes一課,不少教師認為教材中沒有蘊含什么情感教育內容,時間都花在文本學習和語言運用上。其實只要我們細讀教材,就會發現Lucy在learn to skate時first she fell over,但她不放棄,仍爬起來繼續學,而且還覺得It was really fun.這就是文本所含的情感教育主題——熱愛運動,不怕困難挫折的樂觀向上態度。
由此可見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無處不在,只要教師仔細研讀,都可以成為情感教育的極好素材。比如,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傳承,故事的美不僅體現于語言,更體現于故事所蘊含的意義,所以在故事學習中滲透美好的情感和積極的價值觀是故事教學的一個優勢。但故事的育人價值有時不能從故事表面直觀呈現,而是要經過教師的解讀和挖掘才能被學生理解。
如The Smart Crow這一繪本故事,不少教師可能讓學生說說“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row”? 感受“The crow is clever./bright”. 就結束了,但執教教師卻仔細研讀了文本,她從The crow tries many times and drinks the water這一角度挖掘該故事的情感主題:
1.談話入題
(1)學生給故事選擇題目,然后教師讓選擇“A Smart Crow”這個題目的學生說一說自己選擇的理由;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The crow meets a lot of problems,but he doesn’t give up.He tries a lot of times and finally he drinks the water.From that we know this one is the super one,this one is the best one.
2.視頻欣賞
先依次欣賞英國、美國、加拿大這三個國家的達人秀,然后重點介紹中國2010年達人秀冠軍劉偉的故事。
3.小結深化
教師對劉偉的經歷進行小結,導出本課情感教育主題:That than Liuwei can stand there is to tell people not to avoid any problems, just remember“w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所以一節課最大的感染力莫過于語言帶給我們的情感。要充分發揮文本作為情感教育載體的作用,透徹分析、深入挖掘文本,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習得語言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英語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學習語言,進而形成語言交際的能力,所以許多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都很注重其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方面的作用,隨機滲透情感教育的不多。事實上,只要教師肯花心思,始終圍繞預定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學生完全可以在參與活動、充分運用語言的同時達成學習目標,培養美好情感。
滬教版《牛津英語》4A Module 1 Unit 2 Birthday一課。一提到birthday,許多課都會是個 role game,“Come to my house.Let’s havea birthday party. Happy Birthday! Have some cakes.Have some orange juice.How happy we are”,但這位教師卻巧妙地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拓展活動的設計中,設計出一個與眾不同的Birthday Party,令人耳目一新:
活動一:認識身份證,尋找生日信息。
出示Grandma的身份證號碼:31010519411××××772,讓學生尋找Grandma的出生信息(出生的year,month及day),然后完成:“Grandma is____years old.Her birthday is on_____”.
活動二:朗讀詩歌,暢談心中的love
朗讀詩歌“What is love”?說說自己心中的love是什么?(見圖1)

圖1
活動三:聯系實際,制訂愛心計劃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制訂一份loveplan。(見圖2)

圖2
活動四:溫馨畫面,再次升華情感
屏幕出示中外老人與孩子在一起的溫馨畫面,讓學生在感動之余導出主題“Take your chance,show your love”.(見圖 3,圖 4,圖 5)

圖3

圖4

圖5
獨具匠心的設計將一個小小的birthday上升到愛的主題,有內容,有語言,有情感,這樣的教學帶給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他們終身難忘的。
現今的小學英語教材基本都是按單元進行編排的,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由于教材的局限和學生水平的差異,單元主題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很難在教學內容中得到全面的體現,所以教學中應根據單元主題(topic)和語言材料(contents)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構建,通過文本再構,進一步凸顯、深化單元主題,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道德文化、情感內涵。
如滬教版《牛津英語》5 B Module 3 Thing around us Unit 1 Colors around us,該單元內容可分為3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名詞性物主代詞mine,yours,his,hers的使用,鞏固顏色類單詞,并在“Where is the...?”的文本學習中初步感知一般過去時的使用;第二課時學習 the changes of animals,學習一般過去時的表達法,并與一般現在時的表達法進行對比;第三課時談論the changes of nature,對該單元進行復習、鞏固。教師根據教材提供的單元主題(Colors around us)及教學材料 (thechangesof animals)重構文本,將本節課主題定為the changes of life(自然的變化,生命的發展),巧妙地把第一課時與第三課時串聯起來,將changes這一主題闡釋得淋漓盡致。
1.The changes of seasons
教師由“What season is it?”導入季節類單詞的學習,就“季節與天氣的變化”組織學生復習一般現在時與一般過去時的用法。如談論秋季的天氣,與夏季進行對比(見圖6):“Now it is autumn.It is cool and dry.It was summer.It was hot and wet.”。

圖6
2.The changes of animals
分別出示小鳥及企鵝的生長變化,操練鞏固句型,強化一般現在時與一般過去時這兩種時態的對比、運用。(見圖 7、圖 8)

圖7

圖8

3.The changes of Carrol
(1)初讀短文the story of Carrol,分別找出Carrol的五個人生階段及每個階段“How wasshe”?“Whatcouldshe do?”的信息,同時學習新詞teenager.
(2)細讀Carrol的child及teenager這兩個人生階段,完成表格(Read and tick)(見表1):

表1
4.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people
(1)選擇人物,自主閱讀。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Yao Ming,Lin Hao,Beethoven,Jemma(教師本人)的故事素材,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故事,自主閱讀(見圖9、圖10、圖 11、圖 12)。

圖9

圖10

圖11

圖12
(2)小組合作,完成展示:或 give a report,或 play a game,或 make a poster.
(3)提煉主題,小結升華。教師對上述四個故事進行小結:“From the four stories,we just enjoy the love,the ideal,the failure,the effort.Let’s remember:No matter who you are,what you do,where you live,life is full of changes,changes make us change.”
完美的再構,精巧的設計,讓學生從植物、動物的生命周期感受到人類的生命周期,感受到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最后體會到人生的意義,逐層遞進,真正體現了英語是一門有聲的語言,有色的語言,有情的語言(朱浦,2011)。
總之,沒有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英語新課程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體驗情感、感受文化的過程。我們要將情感教育滲透到英語學習的每一個細微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陶冶,在陶冶中升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教書育人。